ZKX's LAB

擦亮文化名片 推进全域旅游丨马尔康市加快文旅融合助力脱贫攻坚小记

2020-07-22新闻6

高原明珠城,“醉美”马尔康。近年来,马尔康市立足旅游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嘉绒文化以及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民俗旅游等旅游资源优势,狠抓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和开发为切入点,以核心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为指引,加快文旅融合,为脱贫攻坚注入新活力。

传承嘉绒传统文化手工技艺

巧手蕴匠心、指间抒情怀。近日,记者走进马尔康镇查北村嘉绒巧手刺绣专业合作社,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绒藏织藏绣传承人任珍初正在对20余名绣娘进行编织工艺技术指导。

绣娘们在一起切磋技艺

“这段时间接到的订单较多,我通过电话、微信的方式联系每名绣娘,并把订单分发给她们。”任珍初说,合作社从2018年创立以来,从最初吸纳本村绣娘,到如今覆盖带动马尔康市各乡镇300余人成为合作社绣娘,其中贫困户70余人。

村民三朗兰一边忙着绣作品一边告诉记者:“合作社成立初期,我就加入合作社成了一名绣娘。我们把作品制作完后,合作社帮助我们销售,每年可增加3000多元的收入。”

位于马尔康镇英波洛村的慈愿藏香技艺体验基地是制作传统藏香的工艺作坊,负责人谢拉2011年开始研究藏香制作技艺,2017年他研制的慈愿藏香问世并进入市场,2018年慈愿藏香获得四川省十大旅游文创产品和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奖。如今,慈愿藏香基地在相关政策的扶持和马尔康市相关部门的帮扶下实现标准化生产。

“基地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能帮助更多贫困户解决就业问题。”谢拉告诉记者,如今藏香基地吸纳当地42名村民就业,实现月增收2000元,其中包括28名贫困人员和3名残疾人。

近年来,马尔康市坚持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大力弘扬嘉绒传统文化,积极构建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体系。探索“项目+传承人+基地”三位一体的非遗传承模式,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数据库,培育保护嘉绒唐卡、尕南藏戏等百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梳理藏香、石刻、银器、铜器、绣品、织品和法器等手工艺品,引导和鼓励民间艺人和文化企业开发具有嘉绒文化特色、产销对路的文创产品,促进创意和设计产品实现产业化发展。

擦亮地域文化旅游名片

柯盘天街地处马尔康市松岗镇海拔2600多米的山脊上,素有“云上天街”的美誉。柯盘天街上有用青灰色小石块堆砌的松岗土司官寨遗址和嘉绒民居建筑群。

柯盘天街一角 记者 周旺波 摄

近年来,马尔康市委、市政府以打造马尔康生态旅游文化名城为目标,不断进行景区升级改造。2019年柯盘天街文化旅游景区成功创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志着马尔康生态文化旅游工作跃上新台阶。如今,天街成为新景点,带火了当地的旅游业,也给当地村民的生活带来新气象。

“景区开业前我在县城打工,每天往返的路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现在工作地点近了,既节省了交通费又方便照顾家里。”正在景区酒店内整理客房的胡春兰是松岗村村民,聊起现在的工作她满脸笑容。据了解,景区开业以来共带动当地30余名村民就业,其中5户贫困户实现全覆盖,村民们每个月除了能拿到2700元的工资以外,还可以通过在天街销售农副产品增加收入。

松岗柯盘天街仅是马尔康市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马尔康市以建设全域旅游为支撑,不断擦亮“嘉绒圣地、锅庄故乡、长征驿站、避暑天堂”文旅名片,集中力量打造了两个国家4A级景区;依托毛木初、西索、松岗、直波等特色民俗旅游,精心举办“嘉绒锅庄文化旅游节”“阿来诗歌节”“嘉绒阿拉公式色原创音乐季”等文化旅游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体验;成功引进雪马山国际户外运动公园、莫斯都沟旅游经济带规划、郎足沟自驾营地等重大旅游项目。

2019年,马尔康市创建省级民宿接待达标户28户、旅游扶贫示范村2个,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9.403亿元,同比增长13.4%。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汇聚了马尔康市文旅发展的实力与信心。

通讯员:向莉

本网记者: 银琪

编辑:杨园洁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