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马拉多纳尸检结果公布!昏迷去世仅隔720秒!为所有人再次敲响警钟!

2020-11-26新闻34

今日凌晨,阿根廷球星马拉多纳突发心脏骤停去世,享年60岁。最新消息显示,其死因已经查明,“没有任何办法再挽救迭戈的生命”,一代球王陨落,再次给心源性猝死的院前急救护理敲响警钟!

当地时间11月25日,阿根廷足球名宿、球王马拉多纳心脏骤停后去世,享年60岁。

这一消息最先由阿根廷《号角报》报道,阿根廷足协随后予以官方确认。

事发当日,共9辆救护车紧急前往救治,但最终救治无效, 从被发现失去意识到宣布死亡,仅过了12分钟!

为了查明马拉多纳的死因,当地的法医对马拉多纳的遗体进行了解剖,最终宣布马拉多纳为自然死亡,没有发现遭受暴力的迹象。

作为一代球王,马拉多纳在足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阿根廷国内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突如其来的心脏骤停让传奇落幕,寄予哀思的同时,也让我们对心脏骤停的院前急救护理再次关注!

知识链接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主要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心脏的射血功能突然停止,造成机体中多种重要脏器发生缺血及缺氧等引起的一种短暂性死亡。

其中,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发病率远远高于院内心脏骤停,具有生存率低,预后差的特点。

1.心脏骤停病因

OHCA的原因可大致分为心脏和非心脏原因。

据相关文献报道, 大部分OHCA为心源性,如:缺血性心肌病(急性心机梗死)、冠状动脉非粥样硬化疾病、非缺血性心脏病的致死性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中,根据对死者尸解结果, 心源性OHCA以冠状动脉病变占多数。

非心源性因素如:外伤、恶性肿瘤、非创伤性出血、窒息、缺氧、药物过量、低血糖、低温、癫痫、感染性休克、脱水、营养不良等。

2. 发病特点

最新数据显示,英国和美国每年成人院外心脏骤停的发生率分别为140.7/10 万、53.0/10万,而出院存活率仅有10.4%、7.9%。我国尚缺乏大规模的临床资料,近年一项来自北京的数据显示,每年成人院外心脏骤停事件的发生率为80.6/10 万,出院存活率只有1.3%。

心脏骤停后最有效、快速的抢救方法就是心肺复苏。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心脏骤停患者急救的主要措施。通过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及快速电除颤等措施,构建人工循环系统,促使患者恢复自主心脏搏动及正常呼吸功能。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对于心脏骤停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 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后的4 min内是实施心肺复苏(CPR)的黄金时间段,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若错过抢救的最佳时间段,其生存率会以每分钟10%左右的速率下降。

所以,目击者在第一时间为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行CPR对于提高生存率和改善预后尤为关键。

研究表明,有急救知识并对患者进行了急救的家庭,患者心脏骤停的预后及心肺复苏成功率高于未进行家庭急救的患者,心脏骤停第24h角膜反射、疼痛躲避反应、瞳孔反射、运动反应的患者人数也高于未进行家庭急救者,进行家庭急救的患者出院时的神经功能分类也明显优于未进行急救的患者。

急救应对

一旦诊断为心脏骤停(意识突然丧失、心音无法听到、大动脉搏动不能触及、血压无法测到、呼吸无法感知等),应立即进行高质量心肺复苏。

2. 院前急救要点

高质量心肺复苏包括:

(2)用力按压、快速按压:以100~120次/min的速率实施胸外按压(对于成人深度至少5 cm;对于儿童深度至少为胸部厚度的1/3,约5 cm;婴幼儿深度至少为胸部厚度的1/3,约4 cm);

(3)每次按压后,让胸廓完全回弹;

(4)按压过程中尽量减少中断(将中断控制在10 s以内);

(5)给予有效的人工呼吸,使胸廓隆起;

(6)避免过度通气。

3. 加强家庭及社区应对

由上述可见,高质量的心肺复苏要求现场目击者具备较高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而现实情况是, 绝大部分公众缺乏对患者实施初级心肺复苏等措施的能力。

在不具备CPR技术的前提下,作为心脏骤停意外事件的第一目击者,家属或群众只能亲眼目睹却无能为力了吗?

其实, 绝大多数人在这种情况下都忘记了院前急救的另一选择——医务人员指导下心肺复苏。

研究表明, 医务人员通过电话可以加可以加快CPR启动,增加旁观者CPR的参与,并改善早期心脏骤停的结果。在新加坡,一个由医务人员协助的CPR综合计划(其中包括以沟通和指导为重点的医务急救人员培训,审查所有OHCA呼叫的录音并向医务人员提供反馈,以及医务人员协助CPR的公共教育) 使旁观者CPR率增加1倍,并提高OHCA后生存率。

此外,强调继续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画册、多媒体等手段宣传急救的知识,将社区同医院紧密联系,医院可以派出急救专业的人员进入社区,现场进行知识的讲解、发放急救知识的宣传资料以及配合播放多媒体进行对家庭及大众的急救知识的教育,也可以让人们现场模拟人上进行模拟操作,实行专人辅导并考核评估,使人们可以熟练地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院前猝死复苏的成活率,建立急救志愿者的急救网络,以提高猝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4. 护理人员该怎样做?

对于广大护理人员而言,在院前环境中,参与管理心脏骤停患者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欧洲复苏委员会(ERC)和欧洲重症监护医学会(ESICM)的指南提供了有关如何优化复苏后综合征管理的信息。 复苏后护理应从自主循环恢复的时候开始。

院前环境中最重要的管理重点是 循环、呼吸和体温。同时, 应尽一切努力迅速将患者带到最近的医院。

(1)循环

由于全身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短暂性心功能障碍和血管扩张的综合作用,休克成为复苏后期常见的现象。最有效药物治疗是使用多巴酚丁胺和/或去甲肾上腺素。

一般情况下,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患者可以很好地耐受大量补液。对于难治性休克的患者,使用机械循环辅助也有一定作用。

(2)体温控制

体温的管理在急救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视。根据相关文献及实验结果,对于OHCA后昏迷的成年患者,尤其是初始为可复律心律患者, 建议将目标温度维持在32~36°C至少24 h。 不建议在自发循环恢复后立即快速输注大量冷的静脉液体进行院前冷却。

(3)通气

心脏骤停患者通常需要辅助通气,包括气管内插管和机械通气。应特别注意呼吸机设置。主要目标是 避免低氧血症,但考虑到心脏骤停后神经损伤增加的可能性, 建议吸入氧气浓度使动脉血氧饱和度保持在94%~98%的范围内。

因为动脉C O?分压会影响脑血流量,所以要避免低碳酸血症和高碳酸血症。通过在运输过程中监测呼气末C O?调节通气以达到正常水准。

参考文献:

[1] 吴晓玲,杨淋,丁昭鑫,等. 院前干预对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救助的重要性[J]. 当代医学, 2020,26(07):183-187.

[2] 张道琴,杨呈伟,彭明亮,等. 心源性猝死防治的最新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 2020,15(11):1799-1803.

[3] 张茂,徐杰丰. 关注特殊情况下心脏骤停的复苏[J]. 华西医学,2019, 34(11):1211-1216.

本文最终解释权归作者所有

#人工呼吸#心脏病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