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5日,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创始人之一、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熊澄宇教授在四川大学举行了一场题为“关于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战略思考”的讲座。熊澄宇教授长期从事新闻传播、文化产业、文物文博等领域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在“十四五”即将来临之际,他分享了在文明互鉴框架下提升文化生产力的深度思考,并对汉服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潜力表示肯定。这充分体现了跨学科交叉研究、战略研究的开放性与鲜活性。本次讲座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主办,四川大学出版社库闻书店协办。多所高校的师生、政界、商界领域人员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现场氛围十分热烈。
讲座中,熊澄宇教授从中国人民对“文化”一词认知的历史沿革谈起,比较了文化和文明二者定义的差异,介绍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征。之后以“硬实力”“软实力”和“巧实力”的含义延伸至“文化生产力”这一概念,再逐步拓展至文化生产力融合精神的价值体系、物质的符号体系、行为的制度体系等方面,阐明了文化生产力如何综合体现国家的硬实力、软实力和巧实力。他还分析了北京奥运会、伦敦奥运会的口号差异,综合了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成都等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案例,深刻指明了文化产业创造社会经济价值的各种路径。
熊澄宇教授认为,文化产业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传承、宗教信仰、民族风情、节庆民俗等内容,充分体现了文化生产力的物质属性和精神价值。发展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需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服务于整个社会。此外,他还对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差异提出了“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理念。无独有偶,蔡尚伟教授也在其学术实践中积极践行“文明互鉴”的理念,并创建了“互鉴书院”。据悉,“互鉴书院”将于近期挂牌落地,书院的建成必将为“建设学派”的理念实践提供更好的条件。
互动环节中有观众提出,成都目前被称为“汉服第一城”,近年来大力引导发展以汉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产业,激活和积累了庞大的汉服消费群体,那么社会资本与社会服务如何进一步带动“汉服热”,提升汉服在更大范围和领域的影响力?熊澄宇教授认为,发展汉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应共同放在历史的和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来关注,面对相应的文化需求,发现其文化意义。还应把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点,发掘两种文化的价值,共同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在发展和传播汉服文化方面,蔡尚伟教授依托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整合学界、业界和社会其他方面的顶级资源,推动实施了“首届三国文化国际汉服节”、《金沙讲坛》汉服讲堂等一系列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汉服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交流结束后,蔡教授指出,熊澄宇教授的讲座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站在“文明互鉴”的高度,面对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节点上发表了对于文化生产力的思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熊澄宇教授全面阐述了文化生产力的内涵与外延,对在座各位的业界、政界、学界的观众都具有纲领性的启发作用,他从内容、科技、资本和服务四个维度对文化产业进行的深度剖析意义重大,对于文化生产力的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蔡尚伟教授表示,他也将继续坚持“基于传统,勇于创新;基于批判,善于建设;提升人生,改良社会”的“建设学派”理念,坚持“文明互鉴”,在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中坚守“大文化、大传播、大产业”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