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努尔哈赤颁布七大恨那的一刻开始,就已经宣告后金和大明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至于皇太极为何还要提出议和,最主要还是因为皇太极需要时间解决内部问题,壮大后金势力。
谁都不好受
当时大明:江山满目疮痍,朝廷内东林党和阉党之争愈演愈烈。外有后金虎视眈眈,民间更有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崛起。
相比人祸更可怕的是天灾,当时的明朝迎来了几百年难得一见的小冰河时期。极冷的气候灾害,让明朝粮食大幅度减产,进一步加剧了粮食危机,扩大了起义军的势力。
当时的后金:在大明迎来小冰河时期的同时,后金亦不可能独善其身。粮食供应不足成为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努尔哈赤执政时后金就开始不断吞并女真各部,包括叶赫女真,海西女真等。而努尔哈赤死后,脱颖而出的皇太极的汗位却并不安稳。
最初后金是由四大贝勒共同执掌,皇太极能够变成了汗王可谓煞费苦心。而面对刚刚归并的女真各部,皇太极稳定统治已经耗费了大半精力。
虽然大明与后金都面临一定的困难,但是客观来说,后金相比于大明还有一个天然的劣势——人口基数差。
皇太极向崇祯提出的议和的背景和条件
时间:1642年。
发起方:皇太极。
背景:松锦之战刚刚结束。
明朝面临困境:松锦之战刚刚结束,而此前洪承畴、祖大寿等一批大明将领相继投降后金,崇祯倾尽国力打造的边军精锐损失殆尽。失去了反击能力的明军,只能困守山海关、宁远等几座孤城。
皇太极给出的条件:双方将以宁远、塔山为界,互不侵犯。同时,大明百姓一旦进入后金境内,后金会将大明百姓遣返回大明。朝贡方面,明朝每年都要向后金朝贡100万两白银和一万两黄金。礼尚往来,后金会每年送给大明1000斤人参和1000张貂皮。
特别备注:明朝想要完成议和,崇祯帝本人或是明廷内阁高官,必须到辽东与皇太极完成盟约。
皇太极的小心思
皇太极提出的议和条件看似很诱人,礼尚往来,甚至让明朝提不出拒绝的理由,但实际情况当真如此吗?
后金人口少于大明是不争的事实。皇太极不接纳逃到后金的百姓只有一个原因,便是后金也缺粮食。
后金与大明将以宁远、塔山为界。但此时,宁远、塔山还在明军手上,承认了这条边界,就等于是让崇祯承认松锦之战后金占领的土地。
松锦之战,大明损兵折将是不争的事实,但对于后金而言也是一场惨胜。
刚刚占领大明领土的后金,势必需要时间消化这些领土。换言之,此时即使不议和,后金再次发动战争的状态下,战果也会变得极其有限。
人参和貂皮对于后金而言都是辖内特产。用自己闲置的物品和大明换真金白银,皇太极是打得怎样的如意算盘?目的只有一个——积累钱财,通过贸易从大明得到更多的粮食。
崇祯有足够的拒绝理由
皇太极购买大明境内的粮食,不但可以解决后金缺粮的问题,还可以让大明内部更加缺粮。
明末天下大乱,积攒粮食最多的应是明朝内部的大户而非朝廷。明朝粮食流向后金,只会使起义军进一步扩大。
皇太极提出的议和条件,对后金更为有利不假,但也不能说对明朝完全不利。因为在皇太极积蓄实力的同时,大明也可以借机恢复实力。
更有趣的是,崇祯和官员商议议和事宜时,皇太极一边和蒙古联姻,一边又派多铎、莽古尔泰去攻伐朝鲜。朝鲜被清军占领后,后金得到了大量的粮食和马匹。此行此举皇太极的小心思昭然若揭。
最终为崇祯吃下定心丸的,还应是情绪激奋的东林党官员。
东林党官员上奏崇祯:答应皇太极提出的议和条件,大明将颜面无存。崇祯好面子的性格开始作祟,随即出现了崇祯断然拒绝皇太极提出议和条件的一幕。
题外话
此时又发生了一件事,加速了大明的灭亡——毛文龙被诛。
毛文龙虽然专权谋私,但他却算是一名干吏。当时毛文龙所率领的明军,正在后金的后方不断袭扰。
而朝中东林党派系的官员,却弹劾毛文龙专权谋私。随后,作为东林党骨干弟子的袁崇焕,更是亲自将毛文龙诛杀。
毛文龙之死让后金再没有后顾之忧,皇太极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征伐大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