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蔺相如耍小聪明带走和氏璧,秦国故意不加防备,赵国成了真正输家

2020-11-26新闻4

“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折冲樽俎间,制胜在两楹。”——晋·张协《杂诗》

酒宴席间觥筹交错,庙堂之上三言两语,看似没有刀光剑影实则凶险万分,如果处理得当自然不出樽俎之间折冲千里之外。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舞台上,这类事件层出不穷,前有晋平公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范昭故意拿齐景公酒杯喝酒被晏子识破;后有蔺相如被赵惠文王派去出使强秦,最后完璧归赵留下千古佳话。

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被塑造成了一个智勇双全、将原本骄傲轻视赵国的秦昭襄王逼得步步退让的聪明角色。谁都知道司马迁写《史记》带上了个人感情色彩,汉朝建立后对于前朝“暴秦”的好感度不高,动不动骂其与禽兽之国无异,贾谊就这么干过,所以司马迁偏向蔺相如的写法也值得仔细研究,难道秦昭襄王真拿蔺相如毫无办法,只是色厉内荏想耍外交威风吗?

作为秦始皇的先辈,秦昭襄王在位时长还胜过雄才伟略汉武帝一筹,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半数基础是他打下来的,若他只知道恃强凌弱耍专横,欺负蔺相如这种小白花,这个王位直接别坐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看似是保全赵国尊严,使其在诸侯国之间不掉了面子,其实蔺相如耍的只是小聪明而已,高坐王位笑看蔺相如表演的秦昭襄王才赢了,赵国这回合落败。

在“完璧归赵”发生之前,秦赵两国各有一番思量。秦昭襄王本就是在赵武灵王的支持下当上秦王,他的责任是将秦从一方之强,变成唯一之强,早年先祖筚路蓝缕,艰辛创业,却总是被中原诸国轻视,被看作蛮夷,不知礼义,虎狼之国而已,就算秦孝公奋发图强任用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实力扩充,打败魏国,有了东出争夺天下的本钱,诸侯却依然是一边提防秦国,一边瞧不上秦国。

“......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战国策·魏策三》所述的秦,就是三晋中原之地对秦的刻板印象。不说这种印象是对是错,秦国国君早就意识到,想要并吞八荒完成大业不能蛮干,要有迂回策略,张仪、范雎都为此献计献策,所谓远交近攻,其实本质上是逐个吃下,而非与六国联盟硬碰硬。

秦昭襄王不是糊涂人,秦三代立志图强,他在位期间便图谋五国伐齐,使齐国衰败之势无可逆转,又攻占巴蜀和黔中,夺取河西,范雎为相,白起为将,步步蚕食鲸吞,楚国国都郢都都被攻破,但武力之外,秦昭襄王还要在七国的外交舞台上扭转秦的舆论不利地位,否则空口白牙谈结盟,谁愿意和虎狼结盟,秦统一大业如何能从模糊走向明朗?

赵国在秦东北部,其崛起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游牧文明更重于农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成效显著,在对外战争中优势凸显,用梁启超的话来说,“七雄中实行军国主义者,惟秦与赵”,赵一跃成为当时除秦之外实力最强劲的存在,赵魏韩三家再绑上南方的楚国,成了秦东进的一道阻碍。

奈何赵武灵王在王位更迭和继承权上犯了糊涂,公元前299年他让位其子赵惠文王,不久赵国内乱,这位曾经很有作为的君主被饿死,赵惠文王善纳谏,他在位期间赵国并没有因乱而凋敝,廉颇伐齐,威震诸侯,赵国俨然成关东六国之首,“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成为秦东出之路的一道天险难关,秦昭襄王在合纵风险过后毫不犹豫将目标放在赵楚两国上。

这个关头问赵国要和氏璧,秦昭襄王绝不可能是被谁种草了,中原诸国向来将秦视为蛮夷虎狼,赵国派出蔺相如携带和氏璧去秦国展开外交,蔺相如想的是不辱使命,保全和氏璧,秦昭襄王想的是借和氏璧外交,扭转诸侯对其“强取豪夺”的印象,以示秦也讲礼仪;秦赵缓冲期间秦的目标在楚,对赵国防御为主,秦强赵弱,赵再能“抑强齐”阻碍秦的脚步也无法改变这点,所以当秦提出用十五座城换璧,赵国君臣懵了,不知如何应对才好。

蔺相如是宦官缪贤的舍人,小人物,原本名不见经传,秦王坐“章台”严整接见他,在他看来就是秦倚仗强势给他下马威,秦的礼仪做足了,但蔺相如从心里就觉得秦的目的是空手套白狼,所以他将护住和氏璧当成了第一要务,秦昭襄王拿到和氏璧传看左右,连美人也能捧着观赏一番,这传递的信息其实是——你赵国的至宝对我秦而言不过如此,蔺相如果然被挑起怒火,觉得尊严受伤,当众就来个要和玉璧共存亡的表演:“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秦昭襄王及时阻止他,拿地图指城池缓和气氛,双方都知道这十五座城池是不可能交出去换玉璧的,蔺相如眼珠一转,说要秦昭襄王效仿懂礼仪的中原之国,赵王送玉璧时特意斋戒五天,你秦王也该“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才显得隆重,我才敢将玉璧奉上!这正合了秦昭襄王的心思,谁说秦不懂礼仪了?

他不仅把礼仪做足,还耍了个心眼,把蔺相如安排到方便进出搞事情的广成传舍居住,蔺相如趁此机会将和氏璧送走,秦昭襄王故意不加防备,促成其小动作,这可是秦国,蔺相如那点心思秦王廷君臣都看得明明白白的,所以斋戒之后他郑重设“九宾礼于庭”,引见赵使者,蔺相如先下手为强,把他祖宗都骂了个遍,说你秦国向来不讲信用,我已把和氏璧送走,你有本事就杀了我。

“秦强而赵弱......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蔺相如的话不仅露怯,其行动也不占理,他以为以强秦的风格,必然会大怒然后失分寸对他如何,他即使被杀依然能赢美名,而秦国在诸侯眼中就进一步显得残暴无礼,没想到蔺相如这一番唾沫横飞的表演后,秦昭襄王反应居然“与群臣相视而嘻”,非常平静,对蔺相如礼待有加送回赵国,蔺相如自以为不负使命,而秦昭襄王也摆脱了和氏璧这个承诺,双方都很满意。

但这回,秦国看似被戏耍,实则真正不讲信用的人变成了赵国,秦自始至终对赵国使者以礼相待,其国家形象与传说中的虎狼之风、恃强无礼截然不同,反倒是赵国出尔反尔,顺带还暴露了弱怯的底牌,这样的赵国如何能扼制秦攻楚与东出霸业?就在完璧归赵的第二年,秦果然对赵展开军事行动,赵国石城被秦军占领,赵惠文王十九年又有两万赵卒亡于秦之手。

赵秦争锋,若不是楚国趁机攻秦,赵国也疲于应付东线的齐和西线的秦,也没有那场秦赵国君见面谈话、欲结好,却让蔺相如再次获得了当众表演机会的“渑池之会”。蔺相如当众威逼秦昭襄王为赵王展示才艺,堂堂赵王,居然中了秦国君臣小计策,还需要蔺相如贸然出头挽回尊严,对比一步步严整安排妥当的秦国君臣,赵国显得十分混乱,从里到外都输得很彻底。所以说,完璧归赵于赵国而言,其实是一场很失败的外交。

#秦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