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开屏观察 | 大理双廊白族农民画家的艺术生活

2020-11-26新闻12

人们常说,有两种生活特别容易打动人,一种是艺术家的生活,一种是像艺术家一样的生活。在大理市的双廊镇,生活着这样一群充满文艺气息的白族老奶奶,她们会在每天的劳作之余,静静地坐在画架前,用油彩一笔一画勾勒自己的生活、劳作。她们都是隐居双廊的艺术家沈见华的“民间弟子”,艺术已成为她们日常生活起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沈见华

老外婆:90岁要办个人画展

“我每天早上6:00起床,打扫完卫生便开始画画。吃完早饭以后,出去和牌友们打两个小时的麻将。”87岁的老外婆名叫王秉秀,她是双廊农民画家群体中年龄最长的一位,也是村里第一个跟着沈见华学画画的白族老奶奶。

老外婆少年时曾跟随地下党组织从事过情报工作。她18岁嫁到双廊,一生中育有7个子女。老外婆目不识丁,记忆力却好得惊人,话匣子一打开,仍能有条有理地讲述自己10多岁从事地下工作时经历的一些事情的细枝末节。7个子女、15个孙子、12个重孙的电话号码她全都烂熟于心,每当手机铃声响起,语音报出电话号码,她就知道是谁给她打来的电话。

艺术家沈见华初到双廊村,想为当地的村民做点事,挨家挨户上门为村里的老年人拍照片,村民们都很信任他。2010年,老外婆已经78岁了,她的6个女儿全都嫁到了外村,留在村里的小儿子也没有能力顾及她。因为老无所依、生活困难,老外婆上门寻求沈见华的帮助,希望他能从中斡旋,帮她申请到低保维持生活。沈见华建议老外婆跟着他学画画,因为卖画的钱会比低保多。万般无奈之下,老外婆成为了村里第一位跟着沈见华学画画的老奶奶。

沈见华教老外婆学画画,采用的是“不教而教”的方法。他先把油画颜料拿出来,让老外婆自己调色彩,根据自己的喜好,用自己调出的最喜欢的色彩来作画。而作画的素材,则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先有生活,才有绘画,绘画不能脱离生活。”

在沈见华老师的引领下,老外婆战战兢兢地开始了自己的画画生涯。第一幅画画什么呢?老外婆想到了老虎。自己勾线条,自己调色彩,一笔一画地慢慢进行着。画了一半之后,老外婆丢下画作去赶集。沈老师一看,老虎的脊梁像把弓,就像要弹出来一样,虎虎有生气。沈老师的表扬大大地增强了老外婆的自信心,顺利完成了画作,被喜欢的人买去做了收藏。老外婆也在儿子的热嘲冷讽中坚持了下来,不知不觉就跟着沈老师画了10年,卖出了一幅又一幅的画作,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老外婆跟着沈见华老师学画画的消息不胫而走,村里越来越多的白族老奶奶主动申请拜沈见华为师,加入到了农民画家的群体中。沈见华带领白族老奶奶们成立了双廊农民画社,每天带着老奶奶们学画画。为了让双廊农民画社的绘画作品走得更远,沈见华夫妇俩整合了很多社会资源,每年带着老奶奶们外出办画展。每次画展都由沈见华的夫人协调企业赞助,老奶奶们不用出一分钱的车旅费。

在老外婆学画画的这10年中,她先后跟随沈老师到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珠海、深圳等地参加了双廊农民画社的画展。因为年龄最长,每到一地,老外婆都是最受欢迎的农民画家。隐居双廊的艺术家群体们也都非常给力,双廊农民画社每到一地办画展,杨丽萍、叶永青、张扬、八旬等艺术家都会亲自出席开展仪式,为他们“站台”“打Call”。

随着社会知名度的增长,老外婆在家族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曾经对她学画画抱有偏见的儿孙们,现在都要反过来求她,每年恩准他们其中一人跟随老外婆去外地参加画展。老外婆也底气十足,每年春节都给15个孙子、12个重孙每人发一两百元的“压岁钱”。家族里的亲戚们也常常上门“讨挠”,请老外婆给他们的饭馆、客栈之类的地方作画。

老外婆从小擅长刺绣,到了86岁的时候,还能自己穿针引线做刺绣。她的画作主要以”花”“鸟”“石”“人”为素材,绘画的内容大多与她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老外婆作画时,在色彩的运用上没有禁忌,每幅画作的色彩搭配都很大胆,出人意料。

2016年,沈见华将双廊农民画社从双廊村搬到双廊镇后山的伙山村后,距离双廊镇有40分钟的车程,往来交通需要专车接送。老外婆曾经住在山上画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回到家里自己画。她每画一幅画,勾好线条后,先拿上山请沈老师看,在沈老师指导下进行修改,拿回家上色后,再拿上山请沈老师提意见。反复几次修改之后,一幅画作才算完成。老外婆每年平均画七八幅画,她今年已经完成了5幅画,其中两幅已经卖出去了。

在沈见华老师的启发下,老外婆刚刚完成了一幅画作,通过她自己的绘画语言,在方寸画幅之间讲述了自己嫁为人妇后的生活的故事:从右下脚开始,画了她自己喂猪喂鸡、带小孩、给小孩洗澡、跳舞、掰包谷、绣花等生产、生活场景;画作的中间位置,呈现了沈见华老师教她学画画的场景;右上角是她自己驾鹤西去。将自己18岁后的人生经历全都浓缩在画里,也给了自己一个圆满的结局。

老外婆90岁生日的时候,沈见华将为她在双廊或北京办一次个人画展。从今年开始,老外婆画的每幅画,都将被农民画社珍藏起来,为画展做准备。老外婆说,她现在眼睛看得见,脑子还灵,活到多少岁就画到多少岁,用余生的时光来享受“画画”和“打麻将”这样的双娱生活。

小双娘:画里画外的幸福生活

我们来到小双娘家时,她正在画一幅30多年前她和丈夫新婚时的自画像。画上的小双娘穿着一身桃红色的“金花服”,丈夫穿着一件深蓝色的中山装,在粉红色的底色映衬下,喜悦之情似乎就要从画里溢出来。“当年我们结婚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那时没有条件拍照,沈老师让我画结婚时的自画像,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

小双娘的名字叫赵新莲,今年57岁因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而得名“小双娘”。2008年,艺术家沈见华初到双廊时,租了她家在海边的一院房子居住,并雇请她到家里做饭打扫卫生。经过近两年时间的耳濡目染,在沈见华的鼓励下,2010年,刚刚当上外婆的小双娘也和画画结了缘,与老外婆成了“同学”。她每天利用劳作的间隙,背着小外孙去学画画,渐渐成为了双廊农民画家群体中最有成就的一位。

小双娘的第一幅画,画的是她从前在海边的家,她划船去采玉米,回来后直接把满载玉米的小船划进了家。令小双娘万万没想到的是,她的这幅画居然被沈老师以8000元的价格卖出去了!从此之后,原本对画画没有“底气”的小双娘越来越有信心,也越来越喜欢画画了。学画10年来,她画了很多独具个性色彩的代表作,《两家办事》《大理三塔》《玉米》等远近闻名。

小双娘只上过小学二年级,也不像大多农村妇女一样会刺绣,但丝毫不影响她手中的画笔。凡是她看到的景象,她就能画出来。也恰恰是因为不会刺绣,她的画才脱离了刺绣的风格,独树一帜。

跟着沈老师学画画这十年,小双娘已经画了100多幅画。她的画作主要取材于自己从小到大的生活,例如父亲划船卖布,夫妻俩在海中撒网捕鱼、捞螺蛳等等。小双娘擅长于描绘大场面,将海面上的热闹场景画得栩栩如生,落笔出手不凡。小双娘画的人物,多数都没有五官,但并不影响画作的整体效果。因为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完成一幅80×80厘米的画作常常需要四五十天,但画成后价格也比较可观。

小双娘的写生能力极强,沈见华从小双娘的强项出发,启发引导她,画了一幅4米×80厘米的5连幅“大理洱海全景图”,画中囊括了洱海周边村镇所有的“本主”,前两年以8万元的高价卖到了省外。后来,沈见华专门为小双娘召开了一次研讨会,邀请了多位民族文化研究的专家到双廊参加研讨,从专业的层面对“大理洱海全景图”提出了修改意见。今年4月份,小双娘又创作了一幅5米×1米的5连幅“大理洱海全景图”,将洱海周边村镇所有的“本主”画出了艺术的高度。

依小双娘的强项,画出洱海周边所有的“本主”肖像,她只要去看一遍,就能记住他们的样子。丈夫赵荣标花了两天时间,骑摩托带她环洱海参观了所有的本主庙和沿海景物。小双娘画完“大理洱海全景图”后,赵荣标很为她自豪。“小双娘画的画,色彩艳丽,一眼就能辨识出来。沈老师搬到伙山村以后,小双娘经常要上伙山村送画给沈老师看,按照沈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有时候她改画改得不耐烦了,我会耐心地做她的思想工作,鼓励她戒骄戒躁,继续画下去。”

今年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双廊农民画社未能外出举办画展,小双娘的画作没有了前几年那么好的销量,她便带着儿媳做起了小吃生意。

小双娘每天晚上将鸡脚煮好,放到冰箱里冻着。第二天早上6点起床做冰粉凉虾,然后上街购买作为配料的新鲜蔬菜,回来拌柠檬鸡爪和凉菜。因为游客喜欢小双娘拌出来的味道,她每天都亲自拌好鸡爪和凉菜,让儿媳推着鸡爪和冰粉凉虾摊子到街口去卖,她才上三楼阳台去画画。尽管每天的生活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的,画画却从来都是她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从2013年开始,小双娘也跟随沈老师到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珠海、深圳等地参加了双廊农民画社的画展,卖出了很多幅画作。丈夫赵荣标为了支持她画画,2018年还专门带着她去了俄罗斯、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朝鲜、西双版纳等地旅游,让她见识更多不一样的东西,增加她对色彩的想象力,画出更美的大理。

在小双娘的带动下,她的妹妹赵新强拜在了沈老师门下学习了两年,一有空便来和小双娘一起画画。小双娘说,她的下一幅画想画赛龙舟,把从前双廊红山本主庙前赛龙舟的场景画出来。

光菊:家里办起了“双廊农民画社咖啡馆”

光菊姓赵,是小双娘的小姑子,今年54岁。2016年,沈见华将双廊农民画社从双廊村搬到伙山村后,因为距离太远,小双娘来往不方便,就找了住在伙山村的小姑子赵光菊去帮忙做饭打扫卫生。

光菊最擅长的工作是养鸡,她养的鸡白天跑到野地里觅食,晚上飞到树上去休息,她对鸡特别熟悉。3年前,为了配合著名导演张扬拍摄纪录电影《火山村》,光菊画了一只大公鸡,自然而然地加入到了农民画社的行列。

“我最怕画画,沈老师偏要我画,他让我平日里做什么就画什么。”光菊画的第一幅画,是她在地里种烟叶、玉米,旁边是她家的房子。第二幅画,是她种的小白豆丰收了。第三幅画,是她当医生的父亲正在帮患者包药。

我们见到光菊的时候,她正在院子里画她的第四幅画。这幅画画的是“鸡上树”,一只只小鸡仔齐排排站在树杈上。光菊没上过学,这幅画的灵感来源于她养的鸡晚上跳上树去休息。她先用铅笔勾好线条,拿给沈见华看过之后,再自己调色上色。

光菊家的“艺术化”,要从3年前张扬来火山村拍摄纪录电影《火山村》说起。正是因为那次参与拍电影,家里来了很多人,没有卫生间上,光菊产生了要在家里建一个卫生间的念头。光菊请沈见华帮她设计卫生间,于是设计建造卫生间的过程也被拍进了电影里。借拍电影之势,沈见华“招商引资”,将光菊家的3间老房子以一年3万元的租金租给投资人林向阳开咖啡馆,并由沈见华亲自设计,作为双廊农民画社的文创馆,在馆中展出老奶奶们的农民画,取名“双廊农民画社咖啡馆”。因为空间不够,在老房子旁边加盖了一间鸡窝状的咖啡吧,文创馆也被称为“鸡窝咖啡馆”。

双廊农民画社咖啡馆的投资人林向阳说:“我在旅游了很多地方后,认识了双廊这个艺术小镇,认识了沈见华老师。我很敬佩沈老师,他用10多年的时间坚持做公益,带着白族老奶奶们学画画。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想建一个地方,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双廊农民画。沈老师提议,让我将光菊的老房子租下来,改造成农民画社咖啡馆。沈老师亲自设计,带着工匠们做了100天,环境改变了,农民画家们也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从土生土长的农民变成了经济受益人。”

光菊自己也是咖啡馆的工作人员,每天负责打扫卫生。在咖啡馆的改造过程中,她也参与了大量的劳动。现在每天除了养鸡之外,她也种一些辣椒、土豆之类的农作物,画画的时间并不多。“我学画到现在,一年画一幅画。唯一卖出去的一幅,是给张扬拍电影画的大公鸡。后面画的这几幅画,都卖不出去,我不想画了。”光菊一边往小鸡仔的身上涂色,一边嘟嘟囔囔地对我们说。

感觉到光菊的畏难情绪,沈见华把光菊叫到身边,亲切地说:“我们画社现在已经有16个画家,最近又有3人要加入。你每天养鸡、掏鸡蛋,你画的鸡,别人是画不出来的。你画的这幅鸡上树,是要用来印在木屐上,作为文创产品销售的。你看,老外婆画的这幅画,被我们印在了镜子上。我们还有咖啡杯、丝巾、包包等作为延伸品的文创产品,你要对自己有信心!”

“双廊农民画社咖啡馆”自今年8月18日开业以来,每天都有几十个游客光顾,成为了年轻人喜爱的一个文艺打卡点。老奶奶们挂在馆里展示的画作也卖出去了三四幅,其中小双娘的《红山本主节》卖了2万元。咖啡馆门前的大公鸡招牌画也是小双娘画的,给她付了3000元的酬劳。为增添火山村的文艺气息,沈见华在咖啡馆路边设计的“咖啡树下”和“石榴树下”公共艺术环境正在营造之中,他每天都会过来指导村民施工。

“她们的画作,对白族色彩有很丰满的表现力,构图大胆,原创性强,总让人感到心里很温暖。她们作画靠的是本能思维,不是后天习得的,她们可以把大地当成画布,不分正面反面,一幅画可以颠三倒四地看。她们全都是生手,是上帝握着们的手在画画。在东方文化中,画家们容易画群体愿景,很少触及自己的灵魂。只有西方的画,才画个人的感受。她们通过本能的思维,画自己的喜怒哀乐,更趋向于西方文化中的自我意识。”对于老奶奶画家们,沈见华始终坚持“不教而教”,滴灌式地浇灌这个艺术群体,坚持让她们自然倾诉。他说“不同于上课,大家住在画室生活在一起,而生活的每个瞬间都是教育”。

初来学画时,老奶奶们不会写名字,他就写好她们各自的名字,让她们在上面描摹,慢慢地也就会写自己的名字了。考虑到老奶奶们年岁已大,沈见华也给老奶奶们定制80×80厘米的画板,这样可以方便老奶奶们拿放,外出展览时也方便运输,更方便于收藏。他让每一位农民画家的画画风格自由绽放,“丰满、丰富、诚恳、纯朴”是沈见华对老奶奶们画作的最高评价。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秦蒙琳

实习生 王玲玲 摄影报道

#低保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