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发展阶段,浦东实践的现实意义
浦东实践的现实意义
特约评论员/王正绪
发于2020.11.30总第974期《中国新闻周刊》
1990年4月18日,中国宣布开发和对外开放浦东。虽然此前于1978年就已开启了改革开放,但这一政策的实施最初主要集中在南部沿海地区的广东和福建。
相比之下,上海一直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将浦东作为新的开放和发展重点,标志着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阶段。
浦东实践的重大成就,应该放在中国整体发展的大背景下。在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步履蹒跚地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程,从而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1992年,中国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发展方向。作为整个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之间的对接口,浦东在吸引国际投资和带动国内发展特别是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地区发展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中国经济总体的大发展,给了浦东巨大的推动力。同时,浦东模式在其他地区被广泛复制,很多城市都建设自己的开发区。天津的泰达、重庆的两江新区、苏州工业园等等,都是突出的例子。这也成了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事实上,雄安新区的设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种模式的延续。
如今,中国正在实施以国内市场为主体、国内外市场相互促进的新的发展模式。浦东仍将是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样板。一方面,它将成为国内经济的参与者或经济发展的领导者,另一方面,它也将是国内经济与全球经济之间的一个主要对接口。在推动科技创新、发展金融、贸易、物流、会展以及促进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进一步融合方面,浦东仍将扮演重要角色。
新的双循环发展模式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海外和国内市场的双重流通。当前,包括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在内的西方国家都表现出一种内向的倾向,一些国家试图划出自己的势力范围,或试图阻止中国进入它们的市场。
中国对此的回应是明确的。那就是继续参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中国仍将是推动全球化和整合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主要参与者。此外,中国的国内经济现在已经足够强大,有足够的空间来保持国内经济增长的势头。
全球形势的变化迫使转向双循环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会自我封闭,反而会加强对世界的开放。
事实上,中国近期高规格地庆祝浦东建设30周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表明,中国致力于为国际参与者提供共同发展的机会。中国的国内市场会对其他国家更加开放,外国企业会在中国找到机会。
要吸引各国继续与中国保持密切的经贸关系,我们也要进一步改善商业环境。同时,中国需要带动国内的消费能力,增加购买力。这样就要求我们在国内教育、住房和医疗服务等领域加大投入、提高供给,解除家庭部门在这些领域的支出压力。这样,国内市场才会对国际商品形成更大的有效需求。
浦东开发30周年之时,正逢新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落幕。考虑到世界疫情的严重性,中国如期成功举办了进博会,这本身就向世界传达了一个重要信号。首先,中国的经济势头很好、处理危机的能力很强。其次,中国坚定地向世界开放,并对国外商品有巨大需求。中国作为世界新的经济中心,可以通过成为全球商业的大市场,为各国创造巨大的机遇。
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