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百年彩扎店 民间“金传胪”

2020-11-26新闻21

郑丽敏讲述百年“金传胪”的故事

“这家店,从爷爷小时候就有了。”即使在今天,偶有华侨从海外归来路过中山南路金传胪彩扎店时,仍会指着店铺感慨地对孙辈这样说。始于清同治年间的“金传胪”,从最初开在寮仔街的“锦茂糊纸店”,到1929年迁于现址,因附近有座“传胪”石牌坊而改名。百年光阴荏苒,作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古城示范点,“金传胪”不仅是陈家传承六代的百年招牌,也是几代泉州人共同的记忆。

巧手艺脱颖而出 受海外华侨青睐

今年62岁的郑丽敏是陈家儿媳,自1983年嫁入陈家后,便开始跟着祖父陈条理学做彩扎。采访时,她回忆百年彩扎店的历史时,手中的活一刻也没有停,丈量竹篾,扎成骨架,一手活计熟练而迅速。

“在一次次的评比中脱颖而出后,阿公深受华侨们信任,以前如果华侨定做‘白事’纸扎用品,需要阿公给华侨写信,确认订单是交给‘金传胪’,华侨才会往家里汇款。”郑丽敏记得,上世纪二十年代左右,大单生意大多来自海外华侨托国内亲属办“白事”。一开始,华侨会让各家彩扎店各自做出成品,再进行评比。谁家做出了最好的作品,不仅可以获得奖金,还能接下订单。每次评比,“金传胪”总能脱颖而出。最高峰时,要请十几名工人,才能赶得及出单。

那个动荡的年代,当年艰难的谋生,如今说起来却成了陈年趣事。当时在清源山水流坑附近有个土匪窝,陈条理和工场的师傅们还曾被接去糊纸。师傅们到山脚下,就有人帮忙将工具都搬上山,在山上做活时又好吃好喝盛情款待,待活计做好了,再将人送下山,不曾被为难。

六代人传承百年 赶工时全家上阵

新中国成立,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中山路的商户们都挂起了红灯笼。整条街的红灯笼都来自百年老店金传胪。此时的“金传胪”,也有了第四代传人——陈海土。

彩扎工艺有“站活”和“坐活”两种,“站活”一般是站着制作大型作品,“坐活”是坐着扎大型作品上的精致小品,精于“坐活”的陈海土闻名遐迩。

“上世纪五十年代,泉州工艺厂刚开始创厂,公公婆婆就扎了一盏采茶走马灯,送到北京,获得了很高的评价。”郑丽敏说,当时公公陈海土和婆婆林来玉双双加入工艺厂,帮工艺厂带出了一批彩扎的手工师傅。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因历史因素,“金传胪”的生意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日渐萧条。陈家倒是没觉得日子有多难过,仍安心守着他们的一门手艺过活。以静制动,始终如一,或许这就是“金传胪”百年传承,稳坐业内第一把交椅的秘诀。

在陈家,不论子孙还是儿媳,人人都会彩扎,赶工时全家皆可上阵。对于陈家人来说,彩扎是终其一生的事业,而今传到了第六代,郑丽敏的女儿、“90后”的阿梅在店里做彩扎时,被路过的市民拍照传到网络,一不小心成了“网红”。

来源: 东南早报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