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千亩桑园惠千家 产业发展有后劲

2020-07-22新闻17

7月18日上午,在七星关区撒拉溪镇沙乐村普胜蚕桑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编着号的蚕房里,工人们正忙着给二眠的蚕宝宝喂食桑叶。一大把翠绿的桑叶刚撒下去,就听见一阵形如下小雨的“沙沙沙”声,不一会儿,吃饱了的蚕宝宝就满足地四处游动。

沙乐村村委会主任李本军介绍,2018年,七星关区盛丰公司投资千万元,按照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在沙乐村种植桑园1200亩,在邻近的杨柳村种植桑园600亩,并在当年试养了150张蚕种,取得了成功。2020年,盛丰公司将这两片桑园移交给当地政府,当地政府又将其移交给沙乐村和杨柳村。现在,这些桑园统一由普胜合作社经营,覆盖当地农户1600余户7000多人。

据了解,这些桑园一年至少可以采摘4季桑叶,1亩桑园1季可以饲养1张蚕种,1张蚕种有蚕虫2.5万至3万条,至少可以产蚕茧35公斤,按照毕节汇江蚕桑公司最低保底收购价每公斤40元计算,1亩桑园一季的毛收入就有1400元,一年就有5600元的毛收入!

正因为栽桑养蚕有如此丰厚的收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桑蚕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向仲怀教授就曾指出:“在生态树种中,桑树经济价值最高;在经济树种中,桑树的生态效益最大。”

李本军喜滋滋地介绍,今年第一季养蚕就获得了蚕茧3500公斤,有的蚕茧又大又白。现在,这些蚕茧都销售给毕节汇江公司。第二季正在饲养,20天就完成养殖。第三季、第四季估计规模有所扩大。就目前形势看,群众积极性较高,规模扩大后劳务费自然就要增加。目前,已发放劳务费40多万元,务工群众觉得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都很满意。

但是,让李本军苦恼的是,没有资金扩大蚕房,现在的蚕房只能满足五分之一的桑园饲养量。因此,村委会下一步准备把蚕种无偿发放给农户,在教会他们饲养技术、全部保底收购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好桑园。“你不要小看,我们这片桑园如果充分利用起来,一年至少有1000多万元的产值。”李本军说。

在2000多平方米的蓝色顶棚不锈钢蚕房里,记者看到每一间蚕房都标着序号。有的蚕房里在养蚕,有的蚕房里的蚕在结茧。来自沙乐村石板组的路绍先是当地的贫困户,她的任务主要是喂食桑叶和为蚕房消毒,每天喂食3次:早上6点,中午1点,晚上7点,喂一次要3个小时的时间。每个月的工资2500元,包吃包住。她介绍,和她一起在蚕房上班的有40多个人,除了喂蚕和消毒人员的工资是2500元以外,技术人员的工资是4500元。“如果遇到忙不过来的时候,比如采摘桑叶和摘蚕茧的时候,高峰期时每天的用工量就有100多人,有时候我们全家都一起出动。”路绍先说。

另一位技术人员石忠才也是本地人,她在基地已经工作三年了,至今已掌握了养蚕的全套养殖和防疫技术。她告诉记者,经过三年的亲身实践,发觉养蚕是最能被群众接受、最适合发展壮大的农业产业。她对合作社下一步发放蚕种给大家养殖的打算非常支持,并打算自己先领回几张蚕种养殖,做好示范带动。同时,她也乐意免费为有这种打算的乡亲们做好服务,一起脱贫致富奔富路。

在蚕房的外面,是一片片枝繁叶茂的桑园,在微风的摇曳下散发着一缕缕清香。李本军说,这些桑园只要管护得好,至少可以管30年。摘一片桑叶在手,手掌放置期间还绰绰有余。他说,毕节的夏秋气候凉爽,最适宜蚕虫的生长。加上近年来农村房屋的大力改善,养蚕更具备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条件。因此,现在示范带动成功后,下一步发动群众一起养殖就很容易铺开了。

记者手记: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部分村民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满期待。有一个村民直言不讳地说:“前几年发展一个产业,当时干得热火朝天,因为没有收益,现在成了老荒坡。而现在我们栽桑养蚕,当年就见效,我们喜欢这种实在的产业。”

据了解,随着蚕桑产业越来越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全市桑园面积每年都在不断增加。目前,七星关区有桑园1.6万亩,赫章近3万亩,威宁6000亩,金海湖6000亩,亩产值均超过5500元。2018年,全市产茧92万公斤;2019年,全市产茧近400万公斤,桑农单纯卖茧的收入就高达1.6亿元。可以说,除了坝区设施农业外,在山地坡地,要发展一个亩产值超过5000元的产业是很困难的,而且栽桑养蚕还能够有效规避风灾、雹灾等自然灾害,节省人力、财力的投入,实现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有机融合,因此,这种“短平快”的产业,是可以作为长远产业来发展壮大的。

[责任编辑: ]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