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个特殊的年份,先抗疫,再抗洪,相信接下来的酷暑之日,也不会让人省心舒坦。热浪滚滚,我们可以躲进空调房,享受冰箱带来的冰饮美食,古人并没有这些科技带来的优势,他们是如何度夏避暑的呢。
对于盛夏酷热的挑战,中国人不会直面其锐,几千年含蓄而内敛的文化哲学中,对于自然界各种强悍的存在,没有情绪化的激烈词语,更不会说什么"战炎热"、"斗酷暑","顺其自然"才是根本法宝。其实古人远比想象的聪明,他们的避暑方法很多,效果也毫不逊色于现代,甚至更环保有效。
今天来聊聊,古人对于避开酷热,有些什么奇妙的办法。
读书:文辞华章中的乐趣
"消夏"一词,古代典籍中经常出现,明清笔记小说中更为常用。所谓"消",既有"消解"、"消除"之意,也有"消遣"、"排解"之意。"消夏"也被写作"销夏",销通消,无论"消夏"或"销夏",皆为同义,消遣、休闲以避暑也。
将"消夏"释为闲适地避暑纳凉,是千百年来的国人共识。可见面对苦难窘境,古人有着主观顽强的心态,总有些苦中作乐的幽默,而不是一味牢骚哀愁,坐而待毙。这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好的反映。
唐代诗人陆龟蒙《奉和袭美太湖诗·销夏湾》一首,以"遗名复避世,销夏还销忧"为全诗结句,以避暑暗喻名利之忧。另有清中期学者钱泳在《履园丛话·精怪·鳖精》一则中,记载"吴门俗例,新嫁娘每过端阳节,辄归宁销夏",说江南有新娘子归宁度夏的习俗,过夏天,也是回娘家的理由之一。
乾隆朝第一大学士纪晓岚,有《滦阳消夏录》传世,尽管内容多为奇诡灵异之事,但于避暑之时,行教化之实,他的看法也是一脉相承,"旨要归于醇正,欲使人知所劝惩",利用消夏时节的闲书杂谈,达到宣传教化、导人向善的目的。古人的教育理念,真是无处不在。
又有明末崇祯进士、益都学者孙承泽的《庚子销夏记》,清代嘉庆年间学者、康有为老乡吴荣光所作《辛丑销夏记》,清代咸丰年间著名学者俞樾著《九九销夏录》,清代改革派代表人物端方的《壬寅消夏录》,都从此义,借文字以寥度酷热时光而已。
文玩:度暑也有娱乐消遣
读过《浮生六记》的人都记得这样一段,讲述作者与爱侣度过夏日时光,"榴前老树一株,浓阴覆窗,人画俱绿。隔岸游人往来不绝。此吾父稼夫公垂帘宴客处也。禀命吾母,携芸消夏于此。因暑罢绣,终日伴余而已。芸不善饮,强之可三杯,教以射覆为令。"
有了爱侣的陪伴,沈复将"消夏"看做人生之乐事,从不觉其苦,抛却枯燥女红,更以"课书论古,品月评花,饮酒射覆"为戏,"自以为人间之乐,无过于此矣"。
琴棋书画,四大雅兴,其中能够解暑清心的,无过于"弈棋"一项。唐代白乐天的诗句"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对弈时的清雅之气,透过文字直抵人心。"对弈",是文人修身养性和社交访友的必备技能,寻个阴凉所在专心对局,杀伐中转移注意,焦躁的暑气在棋盘纵横间荡然无存。个中乐趣,一试便知。
清晚期谴责小说代表作《孽海花》,因其徜徉其间的文人情愫,被文豪鲁迅先生评价为"结构工巧,文采斐然"。其中第十一回《潘尚书提倡公羊学 黎学士狂胪老鞑文》,提到尚秋在一所精致房间内,看到"两面墙上挂着几幅横披,题目写着消夏六咏,都是当时名人和八瀛尚书咏着六事的七古诗:一拓铭,二读碑,三打砖,四数钱,五洗砚,六考印,都是拿考据家的笔墨。"这里不提文墨如何,其中的"消夏六咏",实际上告诉我们,古人在漫长酷暑,都以怎样的事物来打发时光。拓铭、读碑、打砖、数钱、洗砚、考印,六事皆属金石一类,最能引人入胜,其中饱含的文化内涵,在千百年传承中历久不衰,沉浸其中,自然忘暑。
饮食:唯肠胃不可辜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能够在夏天使用冬季才有的冰块,是达官显贵独有的特权。早在上古三代的商周时期,即有储藏食品的"冰鉴"存在,《周礼》曰"祭祀供冰鉴",用来存放祭祀用的食物,短期内防止变质。曾侯乙墓曾经出土实物,专门设计用来藏冰的金属容器,这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冰箱"。
"冰箱"好做,冰块难得,怎么才能在夏天得到冰块,是个学问。三代时期,皇室即建有"冰库",称为"凌阴","凌"即冰之意,容积较大地窖集中窖藏冰块,只有皇帝才能做到。隋唐时代,街头肆坊出现土冰库,冰块开始走进民间,但是值昂难得。
宋代已经有文人自制冰饮,比如宋人陈郁曾经自制"梅花汤",这是医书中记载的一味方剂, 糯谷、桑根白皮为主料,主要功用为"治三消渴利"。他在《制梅花汤》一诗中写到"南枝开处觅春光,摘得冰葩密瓮藏",讲述了采用"冰葩密藏"的冰镇方式。
清代学者顾禄《清嘉录》记载,清代苏州民间当地人置窖冰,逢盛夏有小厮担卖于街巷,谓之"凉冰",更有将其做成冷食者,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俗呼冰杨梅、冰桃子,类似今天冰沙冷饮。
普通人家没有这个财力和能力,他们过夏天,采用的是"井藏"水冷方式,在井中放置一口大瓮,用作放置消夏食品的"冷藏室",北宋第一大食客苏东坡在《格物粗谈》中写到,"夏天肴馔悬井中,经宿不坏,"吃货用来保存美酒佳肴,也用此法。
这种方式至今还有采用,如果到山林景区游览,即有商贩将新鲜瓜果放于溪水中冷藏,食用时取出,清凉爽快,入口舒畅,晁补之《鹧鸪天》单赞其妙处,"竹风荷雨来消暑,玉李冰瓜可疗肌"。虽在水中,却称作"冰镇",以其与冰同效也。
保鲜:盛夏最奢华的运输
冰块降温保鲜之奇效,古人把它运用到远途运输中,从而使大江南北时鲜皆可一饱口福。世情小说《金瓶梅》第五十二回"应伯爵山洞戏春娇,潘金莲花园调爱婿",其中列举商人给西门庆送礼品,"一盒鲜乌菱,一盒鲜荸荠,四尾冰的大鲥鱼,一盒枇杷果。"这都是些夏日难得的南方时令食品,其中冰鲜鲥鱼价值尤其不菲。
能够被西门庆看在眼中,当然不能是普通礼物,明代学者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曾详细描绘如下场景,"其最急冰鲜,则尚膳监之鲜梅、琵琶、鲜笋、鲥鱼等物。然诸味尚可稍迟,惟鲜鲥则以五月十五日进鲜于孝陵,始开船,限定六月末旬到京……其船昼夜前征,所至求冰易换,急如星火"。对于新鲜昂贵物品,一旦变质则一文不值,所以运货商人都要心急火燎的"求冰易换"。 结合《金》文中所述,西门大官人收受之鲥鱼,必然也是以同样方式运输而来,乌菱、荸荠、枇杷也应是一般做法。
在明代中期,以冰镇方式运输食物,以保鲜延长食用期的方式非常普遍。但是这样的运输,自然费用高昂。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慎行对此描写道,"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里路到长安",非常形象。同样的,还有明代诗人吴景良《鲥鱼》诗,"白日风尘驰驿骑,炎天冰雪护江船",点明个中奥妙,护鱼而不腐者,冰船也。如此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将鲥鱼作为礼物,转赠给那些有权有势的官员,可见上层社会之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