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评价说汉乐府的理想艺术价值高,这个理想艺术价值是什么意思? 1.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价值。这种精神像一根红线似的贯穿在从建安到唐代的诗歌史上,它们之间的一脉相承的关系是如此明晰,以至于我们可以用线条作出如下的表述:“缘事而发”(汉乐府民歌)—“借古题写时事”(建安曹操等人的古题乐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札甫创作的新题乐府)—“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汉乐府民歌在继承了《诗经》民歌抒发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伦理情感之外,人本思想显著增强。这首先表现在家庭关系的内容上。从《诗经》中的《七月》、《噫嘻》等诗可以看出,周代社会井田制这一生产方式自然导致周代社会意识中家庭观念淡薄。而乐府民歌中悲叹流离失所、要求生活安定的呼声比《诗经》民歌明显增多日。2.汉乐府民歌杂言体的创造价值。汉乐府民歌杂言体的形成,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杂言体在建安创立以后,影响越来越广泛。《饮马长城窟行》、《气出唱》,《陌上桑》等都是著名的杂言诗。发展到盛唐以后,杂言诗的难度大大提高,李白的《蜀道难》和《将进酒》等诗歌,其杂言体难度明显源于汉乐府民歌杂言诗简体形式。五言体的影响更是明显。根据有关考证证实,模仿五言诗进行。
讨论:从诗经、汉乐府、建安文学看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这个问题很有深度,可以写一篇万字论文了。建议参考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学习他的文章结构。首先我们要审题。文学与生活。那么我们都了解的一个事实是,文学都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诗经》阶段,还处于一个比较初创的时期。那时候的《诗经》,在我看来,实质上是一种劳动人民的口录,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纪实文学。文字十分朴素,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绕。到了汉乐府的年代,文学既吸收了群众生活经验,一些地方民歌的结构特点;也因为中央集权制皇权的集中,为了迎合君主的喜好,而有一些宫廷文学的特点。两个字,华丽。而到了建安文学的时候,因为社会动乱,豪强并起,华丽又改变成为了务实为主。从曹氏父子的文章可以看出,有华丽到死,也有精干到死。这是两种文风的体现,也是军阀和文人的爱好取舍。按照这个思路,希望能对你有点帮助。
简述汉乐府兴盛的原因? 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431366337要阶段。乐府的职能在武帝时进一步强化,它除了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的歌诗外,还广泛搜集各地歌谣。许多民间歌谣在乐府演唱,得以流传下来。文人所创作的乐府歌诗也不再像《安世房中歌》那样仅限于享宴所用,还在祭天时演唱,乐府诗的地位明显提高。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武帝时,乐府令下设三丞。又据《汉书·礼乐志》所言,至成帝末年,乐府人员多达八百余人,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音乐机构。武帝到成帝期间的一百多年,是乐府的昌盛期。哀帝登基,下诏罢乐府官,大量裁减乐府人员,所留部分划归太乐令统辖,从此以后,汉代再没有乐府建制。东汉管理音乐的机关也分属两个系统,一个是太予乐署,行政长官是太予令,相当于西汉的太乐令,隶属于太常卿。一个是黄门鼓吹署,由承华令掌管,隶属于少府。黄门。
举例说明汉乐府在诗经基础上有哪些继承和发展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1)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本质和残暴罪行,表达了下层人民的痛苦、不平和反抗,是《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进一步发展.(2)汉乐府民歌发展了《诗经》的叙事成分,形成了新的诗歌体裁—叙事诗,丰富了我国的诗歌体裁.(3)汉乐府民歌突破了《诗经》四言格式,长短不拘,以杂言为主,并逐渐趋向无言,表现力有很大提高,(4)汉乐府民歌继承发展了《诗经》赋比兴手法.总之,两汉乐府民歌继承发展了《诗经》的传统,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望采纳~
汉乐府和诗经的差别? 诗经是我国2113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5261入自西周初期至春4102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汉代儒者1653奉为经典,乃称《诗经》。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但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从先秦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诗最初的作用是用来歌唱的,它是贵族祭祀宴乐的产物。就其普遍的四言诗格式来看,它明显是为了适应编钟之类的打击乐器而编纂的。然而如果单纯从内容上看,诗又显然是为了一个特定目的而作,国风是小雅中的一部分,是某种意义上的民歌,在它描绘的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所处的环境的复杂。但是这里所谓的民歌是流传于民间的歌曲,并非是普遍意义上的民间歌谣,它的创作群体是当时的文人雅士以及贵族知识分子,在描述的内容上除七月以外又很难看到反映民间疾苦的文字。因此从广义上说,这类作品可以归结到社会性的群众性的创作;颂诗主要是周颂,这是周王室的宗庙祭祀诗,产生于西周初期。除了单纯歌颂祖先功德而外,还有一部分于春夏之际向神祈求丰年或秋冬之际酬谢神的乐歌,反映了周民族以农业立国的社会特征和西周初期农业生产的情况。颂诗对于研究西周乃至商代历史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但在文学成就上它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