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三星堆,人们往往会联想到“神秘”“瑰丽”。青铜戴冠纵目面具、太阳神鸟金饰、青铜生命树等文物的出土,昭示着古蜀文明的灿烂光辉。
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弘扬古蜀文明、增进长江流域文明交流互鉴,11月21日,“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在上海大学博物馆举办。
展览以16件(套)文物概览(8件国家一级文物、2件国家一级文物、5件文物复制品、1件文物仿制品)展示长江上游地区先秦时期古蜀文明成就的杰出代表——三星堆文明的璀璨与辉煌。
△ 展览现场
位于成都平原北部的广汉三星堆遗址,面积约12平方公里,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
早在1920年代,“三星堆”就被发现,1933年,华西大学博物馆葛维汉、林名均等就对“三星堆”一带展开科学的考古调查与发掘,新中国成立后也对这一地带进行了多次考古工作,当时称这一带的古遗址为中兴古遗址(因遗址位于广汉县中兴公社范围)。
△ 三星堆文化遗址考古现场
直至1986年夏,三星堆遗址两个大型商代祭祀坑相继被发现。这使沉睡数千年的地下蜀史,翻开了尘封的秘密,大宗古蜀秘宝横空出世,再现了辉煌璀璨的古蜀文明,填补了中华文化演进序列中的缺环。
以16件展品概括三星堆文明始末,颇具挑战性。“三星堆”是一个充满谜题的名字,提起这个名字,世人脑中马上浮现出双手环握中空的青铜立人像,纵目大耳的面具、青铜神树等文物,青铜立人像手握之物为何?有何作用?都是未解之谜。
△ 时间表
展览现场以三星堆文明与古埃及、西亚、印度同时期文明的时间表开启,从中依稀可以了解“三星堆”所处时代的世界文明的格局。以公众最为熟悉的青铜立人像文物图片带公众走进“三星堆”,分为“人间神国”“以玉事神”“万物有灵”以及“文明的延续”四个单元,从青铜文化、玉文化、自然崇拜,以及以金沙遗址联系的角度讲述“三星堆”文明。
其中,“人间神国”以青铜人像讲述了三星堆的信仰。以青铜铸造神灵的偶像来进行供奉和祭祀,也是“三星堆”与中原文明的不同之处。“青铜纵目面具”(复制品)为展览首件展品。
△ 青铜纵目面具(复制品)
对于“纵目”,目前学界的解释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夸张的眼球,其与伸长的大耳表示视听上的超能力;第二种观点认为它是古代蜀王蚕丛的形象;第三种观点认为这是一种人神合一的艺术再现。同时,三星堆遗址还出有数十对“眼形铜饰件”,包括菱形、勾云形、圆泡形等多种形式,周边均有榫孔,可以单独悬挂,体现了对眼睛特有的尊崇。展览中一件“菱形眼形器”也讲述了“三星堆”文明对“纵目”的崇拜。
△ 铜人头像
三星堆最具代表性的“铜人头像”和“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复制品)出现在展览中。其中平头顶“铜人头像”,面部方颐、粗眉、立眼、蒜头鼻、阔口、大耳,绕到文物背后,还可看到其向后披的发辫垂于脑后。
据介绍,三星堆遗址两个祭祀坑共出土铜人头像50多件,它们代表着古蜀王国的群巫集团。群巫身份特殊,在祭祀仪式中往往扮演着沟通神灵的角色。另一件“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则极为珍贵,其面部贴金不仅仅说明古蜀人对黄金的崇尚,应与祭祀内容和对象有关,更显出其身份的高贵与祀神活动的隆重。
△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李明斌认为,文物原件和复制品同样具有研究价值,当文物无法外出借展时,文物复制品的展出也可以展现其中包含的文化信息。尤其作为大学博物馆,除了面向公众展出的外,其展览更为重要的目的是教学研究,让学生了解到博物馆如何研究、博物馆展览如何策划、展览后续公教活动如何展开等实践议题。
△ 展览中两件青铜人像,左为原件,右为复制品
在“以玉事神”“万物有灵”单元,则从玉器和仿生性器物的角度阐述远古的三星堆文明。三星堆遗址目前出土的玉器数以千计,此次展出玉璋、玉璧、玉戈、玉凿等玉石器,与青铜器一样,代表了三星堆文明的最高水平;在功能用途上,也几乎都与祭祀活动有关。铜兽面、铜扇贝形挂饰等从自然崇拜的角度,表达了古蜀人认为,世间万物,山川、土石及动植物等都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他们赋予自然万物思想、智慧和情感,也通过自然万物与神灵对话。
“文明的延续”以一件收藏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太阳神鸟金饰”仿制品支撑,这件商周时期的金器于2001年出土于金沙村,目前被国家文物局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附:展览信息
“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
时间:2020.11.21——2021.1.15
地点:上海大学博物馆一层1号临展厅
*文中配图源于上海大学官微、博物馆头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 / 刘珊珊 ,审 / 任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