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减少我身边的地下水污染. 方法1应以预防为主。为此,必须进行必要的监测,一旦发现地下水遭受污染,就应及时采取措施,防微杜渐。最好是尽量减少污染物进入地下含水层的机会和数量,诸如污水。
含水层污染的控制和恢复治理 含水层的污染是由于人类各种各样的活动所导致的,如工业、生活废水的下渗、固体废物填埋场地的渗漏、化学或有害废物的泄漏、农业灌溉和采矿活动等。一般认为预防和控制污染是地下水保护的最佳选择,因为含水层的污染具有复杂性、隐蔽性和难以恢复治理的特点,即含水层一旦遭受了污染,那么,恢复和净化的过程是漫长的,而且处理技术难度大,治理费用昂贵。地下水污染具体的预防和控制手段有:水源地防护带措施、污染源控制、地下水动力场控制等。对于已经遭受污染的土壤、含水层的恢复和治理,目前还不十分成熟,但已经是水资源、环境科学研究的重点,在21世纪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分别介绍如下。一、已污染的土壤、含水层的恢复治理研究(一)原位(in situ)处理方法1.污染土壤气体提取法(soil vapor extraction,SVE)SVE是对土壤挥发性有机污染进行原地恢复、处理的一种新的方法,它用来处理包气带中岩石介质的污染问题。使包气带土(或土-水)中的污染质进入气相,进而排出。SVE系统要求在包气带中设立抽气井(井群),使用真空泵在地表抽取包气带中的空气,抽出的气体要经过除水汽和碳吸附后排入大气。一般认为,污染气体通过土壤介质的运移具有对流和。
水处理原理用哪本参考书?孙体昌老师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可以吗 工业水处理原理及应用(平装)~雷仲存(作者,编者)基本信息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第1版(2003年1月1日)平装:。
地下水资源的污染、治理和保护的研究现状 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水资源的危机。1994年在芬兰召开的“地下水资源未来危机”国际学术讨论会主要围绕水质污染及超量开采两大问题。会议认为只要对水资源正确评价,合理规划,严密监测,科学管理,超量开采的问题是可以避免的。而日益严重的水质污染和恶化却成为威胁水资源持久开发的主要危机。国际水文计划(IHP-5)已把“脆弱环境下的水文学与水资源开发”列为1996~2001年的主要研究课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专题,即“地下水资源的未来危机”的内容则包括:地下水污染的研究范畴,探测地下水质的监测策略,包气带地下水供水水质化学作用规律,滨海地区地下水水质恶化,以及城市发展与水质污染等。由此可见,地下水的质量问题是当前水文地质研究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人们对地下水资源重开发利用,轻保护。而地下水资源在受到人类活动,如农业生产、垃圾填埋、废水排污等影响时极易被污染。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其补救和恢复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治理费用代价昂贵。因此如何保护地下水不受污染受到各国的重视。美国于1991年开展了全国水质评价计划。英国、澳大利亚近年来也对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研究,对人类活动包括农业活动、工业活动、废物处置、填埋等造成对地下水。
看国外如何治理地下水污染 成功做法值得借鉴 他们常用的治理技术主要有:物理处理法、水动力控制法、抽出处理法、原位处理法,其中较多使用的物理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屏蔽法,即在地下建各种物理屏障,将受污染水体圈闭。
中国水污染 快什么快'你还没说干吗呢怎么快
水体污染的治理方法
如何保护地下水 (l)预2113防为主,加强管理。地下水污染的防治首5261先应立足于“防”,这是由地4102下水污染的特殊性所决定的1653,地下水污染一般不容易发觉。对于地下水水质的监测,受观测井孔或民用井孔分布的限制,只有当污染物到达井孔时污染才有可能被发现,而此时污染已经持续很长时间,污染范围已经相当大了。这种教训,国内外屡见不鲜。例如,20世纪80年代某地自来水公司供水并相继发现重金属污染,经调查原来是一家自行车厂在数年前利用渗井排放电镀废水所致。地下水污染的治理一般比地表水污染的治理更困难,因为它涉及受污染土壤及含水层的治理和恢复。因此,在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中要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宁可在预防上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不要等污染发生后付出更大代价去治理。地下水与大气降水及地表水是相互联系的,互相影响的,在用水量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往往既要利用地表水,又要利用地下水。根据各国的先进经验,必须对包括地下水在内的整个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调度与管理。各级政府的水资源保护管理职能部门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按地下含水系统(地下水盆地、地下水系统)评价资源,从水量及水质两方面保护地下水资源。。
为什么很多农村的地下水被污染了,没人管呢? http:// weixin.qq.com/r/B0j44H- E9iKJrTuD9x0V(二维码自动识别) 更多原创文章,敬请关注,您的关注和阅读是我们科普水知识的最大动力: 1.(原创)健康饮水科普知识一:。
地下水污染源解析技术 1.3.1.1 地下水污染源识别技术污染源解析体系的建立,主要是污染源解析方法的建立,自20世纪中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污染物在含水层中的运移、控制、修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随着正问题研究方法以及理论的成熟,污染源识别的反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源解析的方法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和受体模型(Receptor Model)。前者以污染源为研究对象,后者以污染区域为研究对象。由于扩散模型需要预先知道污染源的排放量,进而研究污染物的浓度分布或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1333433616235反应机理,但实际情况中我们往往便于得到污染物现状分布,而源的分布以及排放信息较难获得。受体模型通过分析源和受体的理化性质识别可能的污染源和源对受体各成分或各监测点的贡献。20世纪60年代,国外首先在大气领域开始了受体模型的研究,形成一套定性、定量的方法解析污染源,这些方法逐渐在土壤及水环境污染源解析中得到广泛应用。受体模型是相对于正向的扩散模型(源模型)而言,是一个反演未知参数的过程,污染源解析现阶段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简称源解析、源识别,环境中各种元素和化合物含量的信息蕴藏着各污染源的特征信号,根据目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