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四川低碳转型成效明显,预计今年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75%以上

2020-11-25新闻20

四川在线记者 殷鹏 文/图

“十三五”前四年,四川人均碳排放在全国经济体量最大的6个省份中最低;碳排放强度降至0.66吨/万元,累计下降25.9%,相当于减少碳排放约9500万吨;2020年降碳形势符合预期,预计全年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75%以上。这是记者11月25日从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目前,我省气候治理大格局初步构建。”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赵乐晨在发布会上表示,四川抓住机构改革机遇,全面调整优化省、市(州)两级应对气候变化议事协调机构,提升地方和行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层级和力度,实现横向、纵向“双向”发力,并首次将碳排放约束性指标纳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污染防治攻坚战、省政府目标绩效等评价考核体系,低碳转型成效明显。

目前,四川水电装机量稳居全国第一,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量、发电量占比均达80%以上,基本建成全国最大清洁能源基地。此外,四川电网跨省最大外送能力居全国第一,近五年年均外送绿色电能约1400亿千瓦时,1998年以来累计外送电能突破1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减少4亿吨电煤消耗、减排10亿吨二氧化碳和800万吨二氧化硫。

在低碳人居环境拓展方面,我省也加快推进力度。目前全省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超过1.4亿平方米,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比例达49%,城市公交新增和更新车辆中新能源车辆占比超50%,近四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长60%,成都市日均绿色出行人次近1000万。

市场激励机制不断拓展。截至今年10月底,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累计成交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CCER)1572.82万吨,单边成交金额突破1亿元,按可比口径居全国第三;率先在全国实现主要行业碳披露全覆盖,双流机场、攀钢集团等200多家企业和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博物馆等6家公共机构披露碳排放近2.2亿吨,相当于58个金堂电厂的碳排放量。

此外,我省还科学有序提升全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当前,我省以冰冻圈和高原生态系统为特色的国家气候监测网逐步健全,基本实现高原关键区气象观测全覆盖;推动广元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和遂宁等16个国家和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完成城市海绵项目超1100个。

赵乐晨表示,作为经济大省和能源大省,接下来四川将从强化温室气体降碳协同减排、推动气候治理体系现代化等方面持续发力,主动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形势,落实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为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承诺贡献“四川力量”。

来源:四川在线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