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微视频丨照亮孩子的“阳光起点”

2020-11-25新闻14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脱贫攻坚过程中的重点民生工程,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儿童发展整体水平基本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在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儿童数量庞大、各地发展区别大。为了从根本上消除贫困代际传递,“山村入户早教计划”、“山村幼儿园计划”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让农村孩子有了一个阳光的起点。在脱贫攻坚全面收官之际,央视新闻记者走进甘肃华池县,看看这里的农村儿童早期教育发展情况。

戳视频↓↓↓

甘肃华池 脱贫摘帽

华池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曾经梁峁相连、交通闭塞、干旱缺水,是国家级贫困县和甘肃省18个干旱困难县之一。

目前,全县累计9243户35656人脱贫摘帽,56个贫困村全部达标退出,实现了整县脱贫。

全面开展儿童养育干预项目

在华池,全县目前0—18周岁人口有27808人,0—6岁农村户籍儿童有7202人。(数据来源:华池县政府)

有关调研显示,贫困地区6—24个月幼儿贫血率较高。幼儿认知、动作、社会性等领域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地区。其中,不利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是影响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留守、单亲、父母教育水平低、冷漠忽视、深度贫困、父母离异等问题。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2014年,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起的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养育干预项目陆续在全国开展起来。华池县作为首个试点县,实行入户早教计划,建办山村幼儿园,提供科学养育指导,解决农村腹地居民子女无园可入、入园较远的问题,促进农村学前教育普惠发展。

一系列利好政策和项目,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在认知、语言、社会性以及健康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记者走访多户家庭 调研记录儿童成长

采访过程中,记者多次深入贫困山区,走访调研农村家庭情况,蹲点记录儿童成长现状。

王明欣 (7岁) 甘肃华池县五蛟镇刘家湾村

王明欣家中共有5口人,父母、哥哥、弟弟和她。父亲外出务工维持家庭生计,母亲寇芳娟留在家中忙农活、照料孩子起居。

虽然家庭不富裕,但母亲寇芳娟坚持让三个孩子读书。她说:“我和孩子她爸都没念过书,文化程度低,供他们读书,希望孩子们将来有出息。”

△寇芳娟

话不多的小明欣在采访中兴奋地向央视新闻记者展示起书包里的文具,还主动请记者帮忙纠错作业。寇芳娟说,女儿很懂事,每逢上街只会要一些学习用品。

△王明欣的铅笔盒

陶国荣 (4岁) 甘肃华池县五蛟镇五蛟村

陶国荣家四世同堂,家中共有10口人,爸爸、妈妈都是聋哑人,4岁的她是家中最大的孩子。以前农忙时,奶奶带着家里的劳力上山干活,只剩下小国荣和妈妈两人在家,母女俩的沟通只能靠“打”来进行。

现在,陶国荣在镇里上幼儿园,因为距离远,奶奶杨喜玲在幼儿园附近租房子陪读。杨喜玲说,希望孙子孙女能好好念书,都能考上大学。

赵欣怡(6岁) 甘肃华池县悦乐镇鸭洼儿村

赵欣怡家中有6口人,爸爸赵秉军因为车祸不能外出务工,妈妈和奶奶在家打理农务,家里收入主要靠在油井上打工的爷爷。

△毛彐云

奶奶毛彐云说,儿子的车祸是家中不会轻易提及的往事,孙女孙子的出生,让这个家又有了“往前走”的希望。

初三肄业的爸爸赵秉军,因为车祸无法务工,反而给女儿赵欣怡多了一份陪伴,辅导女儿作业成了他的日常。

奶奶毛彐云最大的希望就是“孙子孙女把书念好,孩子要上到什么时候,我们就供到什么时候。”

目前,三个家庭都已成功脱贫。虽然各自境况不同,但让孩子接受教育是他们共同的信念。关注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让我们一起照亮孩子们的“阳光起点”。

制片人|王宇

主编|李雯婷

记者|张熙 张鹤轩

摄像|张鹤轩 张熙

剪辑|张熙 杨青

鸣谢|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早教#干旱灾害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