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苏氏兄弟和宋仁宗之间。殿试的时候,大文豪苏轼写了《御试制科策》把当时的朝政大骂一通。他的弟弟苏辙更是无所忌惮,直言仁宗怠于政事。说仁宗虽然有忧惧之言,但是没有忧惧之诚,
仁宗先是看到了苏辙的这篇文章,当时有大臣说应该黜落此人,但是仁宗皇帝说:“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其谓我何!”然后他又读到苏轼的文章,高兴地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何为殿试,其实最直接的解释就算是监考人为皇帝。
殿试不是开始就有的,科举考试是从公元605年开始,而殿试正式进入科考环节是在公元973年宋太祖赵匡胤时期,期间368年的科举考试历史,是没有殿试的。
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到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之间,有题目可考的殿试诗赋达到52次。
很多时候,诗赋起着最后把关的作用,决定一个人的中选和名次。
但是殿试诗赋其实多是马屁诗赋,是对统治者的歌功颂德,并不能体现考生的真实才能。
宋朝规定,要先参加州府一级的解释,然后才能参加礼部主持的省试。解试一般在省试的前一年秋天,省试则在第二年的春天,随后举行殿试,故省试又称作春闱。
正是因为宋朝进士及第后前途似锦,假如进士恰好又未婚配,那么,这些未来的大宋政坛明日之星显然就备受家中有待嫁闺秀的权贵清流人家青睐。由此,便诞生了科举史上独一无二的婚嫁习俗——榜下捉婿。
宋太祖时,翰林学士苏易简被任命为考官,他向皇帝进谏:”要不你关我禁闭得了,否则,同僚们都来托关系,不给面子太得罪人了。“宋太祖听到后,马上就制定一个严禁考官与外界接触的锁院制度:官员被任命考官后,收拾行李,住进一个封闭的办公地方,禁止与外界的一切接触,直到科举放榜才可以回家。
第一题:
时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 作诗
题目:《望终南余雪》
附录:被录取的诗人祖咏答案: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第二题:
时间:宋太祖开宝六年,诗赋题
题目:赋题为《未明求衣赋》,诗题为《悬爵待士诗》。
深山藏古寺
这个题目好刁钻!
画中的古寺要“藏”起来,而且还要让人觉得它是存在的。
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庙,半遮半露,总算有“藏”的意思。
有些只能让古寺露出小角,也算是“藏”了起来。
但满分答案是,崇山峻岭之中有一个和尚在挑水。
在一次科举中,欧阳修更改了考题方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考点突然变了。不仅如此,这考点的改变是突然的,没有丝毫预示。在这样的情况下,学子们没有来得及更改自己的考学习方向,这就导致了问题出现。所以学子们都愤愤不平的找欧阳修讨一个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