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我参与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片,到底是讲什么的?

2020-11-25新闻5

去年6月央视9套纪录片频道的导演要拍一个关于安吉游戏的纪录片,需要一名出镜专家讲解游戏对于童年的作用,经人推荐联系到我。我得以和摄制组一起奔赴浙江安吉梅溪镇的晓墅幼儿园近距离感受了安吉游戏的魅力。看过那么多纪录片,还是第一次看到纪录片的拍摄现场并参与其中,这是第一重惊喜。

上周(11月18日)这部名叫《我的游戏童年》的纪录片正式播出了,那么揭晓第二重、也是最大的惊喜,就是最后的成片里并没有我[捂脸](准确的说是未见其人,孩子们的采访是我做的,第一集一开始倒还保留了我一句提问的声音)。因为整理了素材之后,大家一致认为,既然是“我的游戏童年”,看孩子们玩就够了,不需要一个人在旁边叨叨了。

缅怀一下镜头里胖胖的自己

尽管这样,我还要好好安利一下这部纪录片及它背后的故事。

先来说一下什么叫安吉游戏,为什么它值得被拍成一部纪录片。

当我们说到早期教育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提到日本、瑞典或者美国是如何做的,很多早期教育的工作者都曾赴这些国家取经。实际上在咱们国家也有一个地方,它的教育理念在欧美国家都引发了震动,那就是浙江的安吉。

“安吉游戏”是安吉县幼儿游戏教育的简称,曾获得中国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简单的概括就是在安吉的幼儿园里,你可以看到所有小朋友喜欢的元素:水、泥巴、沙子、攀爬架、木屋、隧道、大木头块做成的积木… …而玩什么、和谁玩、怎么玩,都是由小朋友自己决定的,老师负责保障孩子们有充足的游戏时间。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广下,现在安吉所有幼儿园都采用这种游戏教育的形式(深入了解后就会深深地羡慕,安吉的娃娃实在是太幸福了)。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客座教授切尔西·路贝利博士在看过安吉游戏后说到“如果每个中国孩子都像这样去上学,中国人会变成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并历时三年、先后五次走进安吉起草了《安吉游戏国际推广计划》。据此计划,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12位学前教育与游戏专家组成了专家委员会,负责向国际早期教育联盟、国际游戏联盟和各自国家推介我们的安吉游戏。

那么,安吉游戏为何有这样的魅力呢?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如果说蒙台梭利的自由是“有限制的自由”——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玩什么样的教具以及在什么时候玩,但教具的玩法是相对固定的,那么安吉游戏的自由就是“真自由”——在安吉游戏中,孩子是游戏真正的主宰者。

具体来说,我看到的安吉幼儿园跟国内传统幼儿园的不同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室内外的布置

最直观的是教室内外的布置。安吉幼儿园的教室里没有过多的装饰,也不按照传统的区域布局,比如哪里是娃娃家,哪里是手工区,哪里是阅读区;而是按照材料的类型摆放,楼道里是积木和各种建构类玩具,教室的一角是图书,另一角是孩子们画“游戏故事”的材料等。别小看只是去掉了区域的名称标签,这个去标签的过程其实也是帮助孩子摆脱“在这里就得这么玩”的固定思维的过程。

户外的布置最大的特点是因地制宜、自然野趣。我在晓墅幼儿园很少看到声光电、塑胶制品等现代玩具,更多的是“原生态”的东西,比如作为竹子之乡,随处可见竹梯子、竹竿、竹筒,还有很多木制的立方体积木,甚至有磨光了棱角的砖头;攀爬区就是木板、废旧轮胎和绳子的各种组合。在我们第一天拍摄时,一个班级轮到玩过家家做饭,他们用的可不是塑胶微缩版的小锅小碗,而是真的拿着搪瓷盆、平底锅和锅铲(老师说都是家里用旧了送来幼儿园,清洗后做玩具二次利用),里面的“食材”是沙子和泥巴,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游戏时有旺盛的生命力

最动人的是安吉游戏中的孩子们在明确的、最低限度的规则下享有充分的自由,所以游戏中的孩子是绽放的、生动的、创造力十足的。

拍摄的第一天早上,到了游戏时间,大四班的小朋友们欢叫着跑向了材料区,我看着五六岁的他们开始搬比他们高出一大截的竹梯子、大号的木板和铁桶的时候,差一点忍不住想伸手去帮忙。接下来,看到孩子们像变魔术一样,娴熟地把各种材料堆叠成高塔,这时已经有小朋友拖来了软垫放在下面,他们一个接一个爬上去再依次跳下来,整个过程大胆、投入。看得我心惊胆颤,周围的老师倒是气定神闲,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观察,帮孩子们拍照片、录视频。

而梯子并不仅仅是用来爬高的,我看到孩子们开始打水仗,梯子、木板又可能被拿来做障碍。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必遵循“一致性”,比如当绝大部分的小朋友都在打水仗,现场水花四溅的时候,有个小女孩穿着雨衣躺在一张吊床上,一边荡一边旁若无人地放声高歌,任由水花泼溅在自己身上,那恣意酣畅的模样至今还印刻在我的脑海中。这就是安吉游戏的规则“任何材料、在任何场地可以玩任何游戏”,要“玩什么、怎么玩、和谁玩“全凭你自己决定。高度的自立和纪律性

如果说孩子们在游戏时表现出的旺盛生命力令人感动的话,那么游戏结束后的一切就令人惊叹了。

所有的孩子,无论他正在玩什么,游戏结束时间到,他们迅速跳起来,把所有的材料该清洗的清洗、该整理的整理,然后统统摆放回原处,很快,刚才还一片喧闹的游戏场瞬间恢复了宁静。除了孩子们清理干净的雨鞋上还凝结着亮晶晶的水滴之外,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接下来吃饭的时候我才注意到,在安吉幼儿园小朋友们是高度自主,换句话也是需要高度自立的。打饭、盛汤也都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情(小班的孩子还需要老师协助),食物由老师送到班级之后就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情了,自己需要多少自己取用,吃完饭后桌子的清理和餐具收集也都由孩子们自己完成。

不是空喊口号,贝儿小朋友是亲历的见证者。去年录制的时候,因为工作地点就是幼儿园有人帮着看娃,所以我假公济私带上了她。几天时间下来,相对于我们,她才是那个对安吉游戏教育体验最深的人。

原谅摄像老师俏皮的头饰,他真的是被逼的

当时贝儿只有两岁6个月,没有入园经验也没有经历过集体生活。本来我也很担心她给老师找麻烦,但从走进晓墅幼儿园的那个早上,我把她的手交给小一班罗老师之后就去了二楼的大四班,那几天她顺顺当当地跟着班级完成了全部的活动:自己拿餐盘、自己端饭、自己吃饭,在玩水和颜料的游戏时自己拿材料,结束后还要自己洗干净小桶和毛笔再送回去,适应得就像晓墅自己的孩子一样。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孩子没有什么没做过就不会做的事情,只要给他机会去尝试,多半都做得到。

唯一的不适应是那时候她中午睡觉前习惯喝一瓶奶,这个举动遭到了大孩子们的diss:“都上幼儿园了怎么还要喝奶?”晚上她跟我描述一天的活动时,还不解地问:“妈妈,为什么上了幼儿园就不能喝奶了。”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玩也是孩子自己玩,东西也是孩子自己清理收拾,那在安吉做幼儿园老师岂不是不要太轻松?但其实,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如何去观察儿童的游戏?应当选择什么样的时机给予指导而什么可以闭嘴?用什么样的方式会比较有效?如何平衡保障安全和自由探索之间的界限?

安吉的幼儿园的教研活动经常要讨论的问题是如何观察孩子、如何更理解孩子

安吉游戏教育中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设置是“游戏故事”的梳理和总结。在游戏时间结束后,老师首先会通过电视屏幕播放刚才拍摄的照片、视频向孩子们展示老师看到的游戏过程和她对此的理解,接下来请每个孩子用彩笔描绘自己的游戏故事,孩子们画好之后,需要进行集体分享。这个过程,教师的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是帮助孩子在游戏中得到思考和感悟,将犯的错误和遇到的挫折转化为可指导下一步成长的规律?还是流于形式,你说他说大家说一通之后草草结束?不同水平的老师可能会取得完全不同的效果。

贝儿小朋友的第一幅“游戏故事”

说回《我的游戏童年》这部纪录片,我上面描述的这些安吉特色:孩子们自由自在地玩游戏,诚实地互相评价以及绘制、集体分享游戏故事的场景都被忠实地记录了下来,如果你看了这部纪录片,一定会被孩子们的坦诚和投入而吸引。

对我来说,遗憾是有一些的。作为一名科学养育的推广者,很明显我是有倾向的,我希望这部纪录片能让不了解安吉游戏的人更全面、更直观地感受到这种游戏教育模式与现行主流早期教育模式的区别。但我也能理解对于一个拍摄周期短、只有两集容量、又不允许有太强的主观倾向性的纪录片来说,可以承载和展现的东西是很受限。

比如要展现安吉游戏与其他传统幼儿园的游戏有何不同,最直观是要采访不同的幼儿园,把我刚才在上文描写的区别都以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但显然这种对比有可能会让人感受到孰是孰非的评判,而那些天真的孩子成为了被评判的对象显然是不合适的,我们难道能简单评价另一所幼儿园的孩子“玩得不够好”吗?

另外,尽管很多早期教育工作者都认为安吉游戏教育模式是更符合学龄前孩子认知和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手段,但我们确实也无法在一个非长期跟踪拍摄的纪录片中展现出它到底比接受传统教育的孩子更好在哪里。

所以最后剪成的这部纪录片,其实比我的期望更加真实。

它就是从一个很小的事件出发:七天后大四班的小朋友要参加毕业典礼,需要表演一段亲子舞蹈,三个性格迥异的小朋友有了三种不同的表现,平时活泼多动的陈瑞林抵触上台、内向温柔的杨毅在认真练习、而被宠爱照顾的刘予兮(丫丫)表现反复无常,借助对这三个人的回溯让我们看到在安吉这个地方一家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是怎样生活、怎样玩耍、怎样面临生活中的压力事件、亲子间怎样沟通的,反而展现出了比安吉游戏本身更丰富的东西。

其中陈瑞林拼好的乐高玩具被奶奶收拾乱了,他大发脾气家人找不到他要的人仔终于失去耐心的场景,以及丫丫明明说好了要练习,真正开始又开始各种耍赖闹别扭的画面太过真实,几乎每一天都在每一个家庭上演,家长们的做法也常常踩坑,简直可以拿来做儿童情绪管理的案例示范。

其实也充分说明了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不是万能的,孩子终归是在不同的家庭长大的,在幼儿园里再自由玩耍的孩子一样会有情绪困扰,社交能力一样参差不齐,养育,说到底还是一个大系统的事。

说了这么多,有没有对安吉游戏教育模式和这三个孩子有一些好奇?为一起工作过的沈华、褚金萍两位导演和张志杰、朴享楠、刘宇浩、方志军几位摄像老师打call[加油][中国赞]欢迎央视频搜索《我的游戏童年》一探究竟。我是董一诺,养娃跟我做,带你上王者!关注我,为您提供专业的养娃攻略,做最亲民的心理科普,跟我一起做更自在的父母。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