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离病毒最近的人

2020-07-22新闻5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

北京天坛医院核酸检测小组

累计检测核酸样本超5万管

新发地批发市场聚集性疫情发生后

核酸检测小组在复杂的情况下

始终保持着工作的专业和严谨

截至7月20日24时,北京已连续15天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零。

在近六个月时间里,北京天坛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核酸检测小组负责人吕虹与同事们一起,执行核酸检测任务。谈起新冠病毒,吕虹说,“ 我离它(新冠病毒)最近的时候,不到10厘米。”

揭秘:如何从“草地”中找出那朵“红花”

很多人会好奇,一份咽拭子样本究竟是如何变成核酸检测报告上的“阴性”或“阳性”结论的?

01

上午,专门的运送人员将用密封袋包裹的采样管运到实验室,采样管里是刚刚采集的咽拭子样本。

02

身穿全套防护装备的检测人员对样本外包装再次进行消毒后,将其转至实验室内部转运箱中,经过专用通道送到新冠检测实验室内。

03

在样本制备区,待测样本经过核对核收、56摄氏度高温灭活30分钟、静置后,检测人员打开密封袋,取出采样管,进行核酸提取。

04

在一块比手机大不了多少的深孔板上,密密麻麻分布着96个小孔。除了1个阳性对照和3个阴性对照样本以外,检测人员要准确地把提取的样本滴进其余的小孔,最少时一“滴”仅有5微升,相当于一滴水的二分之一,需要操作极其谨慎,否则便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05

然后,便上机进行核酸提取。接下来,在已经设置好程序的荧光PCR仪器中进行PCR反应,这个过程一般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

06

接下来,检测人员需要依据试剂盒说明书标准进行反应曲线的判读。

整个检测过程往往要持续4-6个小时。

人员情况复杂、数量大,对于疑似病例核酸检测结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北京天坛医院检验科主任张国军说,“我们必须做到‘快’和‘准’,第一时间准确无误地诊断,感染科和疾控等部门才能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隔离、流行病学调查,对密接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防止病毒再次传播。”

邵青春和王利娟都是核酸检测小组中经验丰富的“老人”,某天,处理的样本中没有疑似患者或者其他需要“特别关注”的,用她们的话说,“感觉运气不错。”

然而,当几个小时后样本检测完毕,需要对反应曲线进行判读时,她们发现了异样。

“有一个样本曲线变化很明显。”王利娟说,为了防止“假阳性”,检测人员必须复核。两人立即重新核对检测设备和检测过程,并立即用另一种试剂对原始标本进行复核,果然,她们看到了同样的很明显的曲线上升。

据此,可以肯定这个样本呈阳性。这名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CT检查肺部也没有明显变化,在确定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后,临床科室及时对该患者采取了隔离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每天面对成千上万的样本,就像身处一片一望无际的‘草原’,而我们就是要从这片‘草原’里,找出那朵‘红花’,哪怕它隐藏得再深。”王利娟说。

基因扩增实验室负责人陈柯霖介绍,完整的质量评价体系,以及定期对实验室内部环境进行检测,都是获得准确大数据的前提。

“10平方米的实验室,只有机器、病毒和我”

PCR实验室面积约10平方米,平均温度二十八九度,关上门后便与外界的声音隔绝。检测人员身着全套防护设备,在这样的环境下常常连续工作几个、十几个小时,最忙的时候,甚至连续工作一天一夜。

“这间10平方米的实验室里,经常只有机器、病毒和我。”吕虹说,对于检测人员来说,PCR实验室就是他们的战场,一盘盘等待检测的病毒样本则是阵地,而手中不停摁动的移液器就是他们的武器。

每一个样本都有三层密封袋包裹着,采集人员也会对密封袋和试管表面进行消毒。尽管如此,样本里是否含有病毒是未知的,因此每一次打开采样管,检测人员都需要面对气溶胶喷溅的风险。

当出现身体不舒服的情况时,陈柯霖心里也闪过不好的念头,“理智告诉我,我没有流行病学接触史,也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检测工作,被感染的几率应该很低,但当时心里还是一紧。”

因为担心自己被感染会影响更多人,陈柯霖回家进行了自我隔离。直到核酸检测结果显示为阴性、体温恢复正常,她的一颗心才放下。

新发地批发市场聚集性疫情发生后, 6月14日,北京天坛医院接到紧急任务,要在24小时内完成7000余人的采样和检测任务。

当天下午5点,核酸检测小组成员李斯文和吕虹一起进入实验室,中间经过几次短暂的休息,直到次日早上7点,才脱下防护服。

“有好几次我回到家里坐在椅子上就睡着了。梦里恍惚听见10岁的儿子在厨房里收拾碗筷,我记得菜刀就在旁边,担心儿子碰到受伤,但心里这么想,身体却怎么也不听指挥……”说到这里,吕虹眼圈红了,“儿子总是跟我说‘妈妈,你要找到更多的病毒,我们才能打败它’。”

“检测组的组员们都很年轻,每天只能睡几个小时,但没有一个人有怨言、没有一个人提条件,和所有的兄弟科室一样,就是这样默默坚持着,坚守着。”张国军说。

张国军是部门的“大家长”,他的爱人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他们的女儿今年高考,两个人却分别奋战在各自医院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已经很久没有机会给女儿做顿饭。

“没事,我闺女大了,不用我们操心。”虽然表情轻松,但说起这句话时,这个大家眼中的“硬汉”却湿了眼眶。

迎战疫情,贡献“天坛力量”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核酸检测成为确诊的重要指标,也给检验科带来巨大考验。

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二,北京天坛医院检验科接到命令,要求用一周的时间完成两个PCR实验室的改造,准备进行新冠肺炎核酸检测。陈柯霖说,“当时对这种病毒还很陌生,怎么保证安全、怎么保证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检测结果,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压力确实挺大的。”

春节期间,北京天坛医院检验小组一边改造,一遍完善安全预案和各种质控标准,并进行相关演练和培训。在忙碌中,检验小组迎来了第一份核酸样本。正是第一波疫情,让北京天坛医院检验小组积累下了应对经验。

“2020年6月12日,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这是张国军写在自己QQ空间里的一句话,新发地聚集性疫情让这个51岁的老“检验人”遭遇了“从业以来的最大挑战”。

作为距离新发地最近的唯一一家三甲医院,大量有新发地市场接触史的人员、发热患者来到北京天坛医院,核酸检测小组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北京天坛医院检验科两个PCR实验室共有核酸检测设备8台;在这轮疫情初期,算上主任张国军,核酸检测小组成员共9人,随着样本量的增加,检验科其他小组赶来支援,扩充到了19人。为了实现“第一时间”,检测小组几乎是人和设备一起连轴转。

“不能有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李斯文说,每到深夜,两位一起值班的检测人员会互相辅助核对,反复确认操作流程,避免人为操作的失误。

“经过第一次疫情,虽然每个组都检测出了阳性样本,但已经没有最初的紧张。”吕虹说。

除了一直坚守的“老兵”外,新鲜血液不断加入核酸检测小组。1997年出生的龚晨是年龄最小的成员,今年是上班的第一年。

“第一次穿上防护服很兴奋,但是进实验室第三个小时的时候,N95让我头脑发晕、喘不上气。吕虹老师说,不管你的技术怎么样,能不能撑过3个小时的憋气是首要条件。”龚晨接受了7天的“魔鬼训练”,每天完成正常工作后,从下午3点开始,就要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练习向深孔板里加样。从最开始的找不到小孔,到现在能娴熟地进行操作,龚晨即将成为核酸检测小组的有生力量。

6月20日,来自广东多家医院的21名检验人员驰援北京天坛医院,组成“京广线核酸检测团队”,经历了12小时完成12635人次检验的考验,帮助北京天坛医院日核酸检测能力达到1万管(以低风险人群1:5混采,相当于约5万人)。

“经历了这场‘战争’,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次洗礼。随着入院患者数量增长,我们的检测量没有下降,我们的工作也不会停止。”张国军说。

#新冠肺炎_健康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