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戏曲·丹剧 | 兼具阳刚与阴柔的戏曲

2020-11-25新闻12

丹剧,地方戏曲剧种,是流行于江苏丹阳一带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在曲艺“啷当”基础上,吸收当地民歌、小调和号子,增加了伴奏乐器,并在其他戏曲剧种影响下,于1958年发展为戏曲。初名“啷当剧”,1959年改现名。由有近300年历史的丹阳“啷当调”演变出来的“丹剧”,上世纪60-80年代曾在戏曲舞台上红火一时。

丹阳民俗——啷当(丹剧的原身),是丹阳传统戏曲文化。起初的啷当艺人是由师傅亲口传授,后发展到以家教形式的啷当传习所。啷当曲调约形成于19世纪中叶,流行于清光绪年间。19世纪末,丹阳便有“黄秧下田谷进仓,麦场头里笃啷当”的习俗。1958年11月,丹阳县文化馆举办丹阳县文艺骨干啷当训练班。1959年1月,在啷当训练班的基础上成立云阳剧团。9月正式定名为丹剧,云阳剧团易名为丹阳县实验丹剧团,并赴外地演出。

艺术特点

啷当曲调以丹阳一带的牛郎调、佛祈调,油嘴调、梅花调等民歌为基础,以丹阳方言为依托,曲调朴实优美,地方色彩浓厚。啷当演唱是以说唱形式出现。“说”,除了交待和铺叙,还有散白和板白之分。散白象话家常,编排入情入理,生动贴切,常用古语和俗话作为结论;板白则要求上板押韵,形成气势,用于说唱的高潮或结尾。道白讲究合板与接口,铺叙夹带打趣和插科。啷当说唱,以唱为主。唱是啷当艺人的基本功,也是评价艺人水平的主要依据。

啷当调以正板为基础,共有吟板、数板、行板、急板、散板、哭板等10余种板式。

艺人习惯把啷当分为东、西两路。东路啷当分布在城镇和铁路沿线,受戏曲的影响,讲究板式的运用,吐字注重“喷口”,行腔干脆利落,好懂易学,流行广泛。西路啷当常年演出于山乡僻壤,受外界影响小,唱腔也以板式命名,行腔却很少受板式的约束,有时如行云流水.细腻委婉,有时则铿锵豪放,粗狂有力。

丹剧以丹阳地方方言为唱念用语,以“啷当”“云阳”“花名”及其一整套板式为基本唱腔,在表演技艺、演出形式上较接近于京剧。由于啷当男腔高亢简朴,小生这一行男演员较难胜任,常常选用女小生,因此表演风格上较接近于越剧。丹剧唱腔中,袭用啷当艺人的唱法和竹鼓伴奏技艺而形成的“老啷当调”,唱腔别具一格,饶有风趣。依据啷当尾句拖腔发展起来的伴唱和唱腔浑然一体互为增色,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丹剧的语言音调柔和,曲调朴实优美,既有清新的抒情色彩,又有浓郁的地方韵味。在江苏省、市文化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重视扶持下,经过丹剧四代人的努力,丹剧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有关行家评论,丹剧既有京剧的阳刚之气,又兼有越剧的阴柔之美。

代表曲目有《砻糠记》《三夫人》《野塘婚礼》《大哥你好》《称婆婆》。

贡献剧团

丹阳市戏剧总团是全国唯一的丹剧专业演出团队,1992年,由原文化部选调代表江苏省参加在福建泉州举办的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获剧目奖和演员奖。丹剧团曾被原文化部授予“天下第一团”的称号。近年来,丹阳市进行文艺团体走向市场化的改革,成立了丹阳市戏剧总团,原丹剧团和锡剧团合而为一。

丹阳市申报的丹剧,被确定为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建议申报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丹阳戏曲研究员呼吁社会关注丹剧:

不一定每个丹阳人都应该熟悉丹剧,言必谈丹剧是不现实的,也是可笑的。但媒体频率较高地、不时把丹剧拿出来晒晒太阳,至少让丹阳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个东西,倒是丹阳媒体应尽的义务。

有人说,是不是也成立个像吕凤子学术研究会般的“丹剧研究会”,其实大可不必。一者,已经有一个专门研究丹剧的“丹剧研究所”了。再说,更有那聚集了众多戏剧家的市戏剧曲艺家协会。作为丹阳的戏剧曲艺家协会,肯定会把精力重点投放在“丹剧”(戏剧)和“啷当”(曲艺)的研究上的。有多少个县(县级市)能拥有自己独有的剧种?这正是丹阳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写照。大家出把力,丹剧的振兴,是指日可待的。能为我们共同生活的这方水土造点福,也是感到欣慰的一件事。

责编:任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