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明朝败家子朱祁镇,在位21年送敌军50万人头,葬送国家根基

2020-11-25新闻13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花蕊夫人《述国亡诗》

遍观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历代帝王,后人总是凭借功绩对帝王冠以或褒或贬的评价,也就有了暴君,昏君和明君之分。昏君,他们本身不是什么凶恶残暴之人,也没有想要做一些坏事,但是也承担不起负责一个国家的重任,只是一个本本分分的普通人,只能感叹“奈何生在帝王家”。本文所要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位昏君——明英宗

朱祁镇

在明代历史上,有很多奇葩的帝王,比如贪玩的正德、修道的嘉靖、做木匠的天启,但是明代衰败之始,就是明朝第六位和第八位的双料皇帝——明英宗朱祁镇。这位明朝头号败家子,在位21年,送敌军50万人头,葬送大明根基,就让我们看看他到底做了哪些事情。

朱祁镇之前的几位皇帝——开国皇帝朱元璋,万国来朝朱棣,仁宣之治的朱高炽,朱瞻基父子可以说都是有作为,有能力,有担当的君王,甚至说是明君也不过分。但是到了朱祁镇这里,

由于明宣宗朱瞻基因病早逝,年仅9岁的朱祁镇登基,史称明英宗。主少国疑,只好由太皇太后张氏和辅佐大臣“三杨”做决断,那时的朱祁镇只是一个摆设

。但是身为皇帝的朱祁镇,从当皇帝的那一刻起,也就意味着,他不再是普通的小孩,只能被锁在宫墙之内,只能和宦官玩耍,这也许就是后来他如此信任宦官的原因。虽然在辅佐大臣和张氏的努力下,国家日益繁荣,但是随着张氏和辅佐大臣“三杨”的相继去世,朱祁镇只能真正承担起皇帝的责任,此时的他只有17岁。没有了“三杨”和张氏辅佐的朱祁镇,开始了他的败家之旅。

宠信宦官王振是明英宗朱祁镇最大的错误之一

。可能是因为依赖,可能因为无人再管教,作为朱祁镇幼儿时玩伴的王振,深得朱祁镇信任,致使王振在朝廷上呼风唤雨,大臣也是敢怒不敢言,生怕自己的仕途从此夭折。更过分的是所有来朝中述职的官员想要升迁,必须给王振送厚礼。否则就会像当时的于谦那样,仅仅因为从外地归来没有前往送礼,就被陷害,甚至被判死刑下狱。如果没有后来的百姓联名请愿,要求释放于谦,恐怕大明就在朱祁镇这里结束了。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王振故意克扣赏钱,导致瓦剌太师也先纠集蒙古诸部,率领联军大举入侵

。此时年轻气盛的明英宗朱祁镇,不但不制裁王振,甚至在王振的鼓动诱惑下,幻想着驰骋沙场,建立功名,威震大漠,于是

不顾诸多大臣的劝阻,决定御驾亲征瓦剌联军

。为了挡住群臣的悠悠众口,朱祁镇立两岁的皇子朱见深为太子,让其弟朱祁钰留守京城,以备万一。但是

由于太过仓促,只能临时征调20万大军,号称50万,并任命王振为主帅,出发讨贼。

朱祁镇不出意外地失败了,可以说是惨败。据史书记载,包括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在内的66位大臣,近三分之一的将士全部战死,战马损失近20万匹,明英宗朱祁镇被活捉,史称“土木堡之变”。主帅王振也为他的无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可是他已经造成了几近无法挽回的局面。当兵败的消息传回京城的时候,朝野震惊。此时的京城,防守空虚,无兵无将无粮,如何防守,如何是好。此时,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于谦。

在他的建议下,出于“国不可一日无主”,朱祁钰被推上了皇位。在于谦的一系列措施下,决战之前总共召集22万大军,他们分列九门,殊死抵抗,在5日激战后,击退瓦剌联军,取得胜利,史称“京师保卫战”

,真可谓“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在朱祁钰和于谦的共同努力下,明朝又回到了正轨上,国力开始恢复。但是

一年后,明英宗朱祁镇“北狩”归来,后被明代宗朱祁钰幽禁南宫8年

。自古帝王无情人,朱祁钰对朱祁镇的归来并不放心,于是总是针对他。朱祁镇默默忍受着,终于,

趁着朱祁钰病重时,被武清侯石亨、曹吉祥等人重新推上皇位,史称“夺门之变”。

由于听信谗言,误信小人,朱祁镇登位之后,就斩杀了所有保卫京城的有功之臣,包括于谦在内,这怎么不令人心寒,令人痛心。

参与“夺门之变”的大臣受到重用,他们开始滥用自己的权力,任人唯亲。大批宦官也被重用,充当大臣。甚至还为王振平冤,修庙祭祀,荒唐至极。

这让正在恢复的国家秩序,又一次陷入了混乱,大明的未来再次变得扑朔迷离。

朱祁镇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从幼时登位到土木堡之变,再到京师保卫战,夺门之变,这一段历程上的心路坎坷,我们难以知晓。但是作为一名皇帝,他是很不合格的,重用宦官,大明百年的积累被挥霍一空;滥用小人,大明肱骨之臣被斩杀殆尽。而他在位做的最大的好事就是废除了嫔妃陪葬制,除此之外,他是个很彻底的昏君。

遍观朱祁镇的一生,他似乎都在做着错误的决定,这些错误的决定险些将大明推入无尽的深渊。作为一名普通人,也许自己的决定不能决定天下大事,但是也应当培养自己的批判逻辑思维能力,让自己能够明辨是非善恶。在做决定时,三思而行,不要让自己陷入困境之中。

#明朝#太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