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游记】白露因风起 随我山海行——秋兴漫记之兴城

2020-11-25新闻5

原标题:【游记】白露因风起 随我山海行——秋兴漫记之兴城

这次来兴城,于钓鱼台落脚三日。小城与我,不算陌生。初识古城,是2004年6月。时值仲夏,人流如织,红衫短袖,络绎不绝。小城以她特有的山海风光,尽显旖旎婉约,又因历史久远,让你尽赏明建筑的大气精湛。

兴城,又称宁远古城,建于1430年。1623年,官至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的袁崇焕为抵御后金八旗率众重修。古城为方形,有城门四座,城门外筑有半月形瓮城。城中钟鼓楼高耸巍峨,战时击鼓出征,平时庚辰报晓,古城内四街十字相交。

明代一条街,古朴典雅,城内老宅子的弧形屋顶,是北方辽西民居缩影的特写。南大街上立有两道石牌坊,那是崇祯时留下的,历战火沐风雨遭地震后仍安然完好。石刻风格粗犷,花纹精美。二坊柱下造型逼真的石狮子与牌坊上乾隆御笔匾额,是吸引长枪短炮的地方。

登上楼,著黑色“袁”字帅旗格外醒目,红夷大炮镇守城楼四方。举目远眺,城垣思古,只是体会不比今日。小儿想拍几张相,可叹手上“华夏”赶不上远焦,情急之下,只能垫脚仰头眯起双眼去细数上面的花纹。

多亏在古城内,从囤顶民宅四合院门口一白发老妪手里,捧回了两大包老人家亲手缝制的布老虎。小家伙虎头虎脑,才令吾等转悲为喜。

随后,又在古城永宁门(西门),那个上世纪70年代的外景拍摄之地,捡回了《三进山城》《平原游击队》经典影片中的黑白记忆。

所见一二,是为初见古城之印象。

(一)

蓟辽督师府一一悲情袁崇焕

位于古城春和门(东门)与钟鼓楼之间的蓟辽督师府,始建于明末。这座典型的古代衙署建筑群,是在吴三桂一把火烧干净的底子上,又于2002年依照原本模样重修的。门头上方高悬红底金匾,为历史学家阎崇年所题。门庭抱柱上“奉天命运筹帷幄督师辽蓟;凝众心浩气凛然镇守关东”之楹联气势壮人。

随步依次过府门、仪门,穿前院至旌善亭、大堂,待至《明史-袁崇焕传》与蓟辽战事记载展时,心情沉重起来。目光所至,是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和那个面对强虏血书告天,创宁远、宁锦大捷,让清太祖努尔哈赤仰天长啸发出"自25岁起兵征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何独宁远一城不下!”哀叹后含恨而死的英雄。

一代儒将袁崇焕,一个取国家大义民族大义向死而生的悲剧英雄,没有倒在忠诚和血性筑起的古城上,却成了大明紫禁城朋党奸佞小人手里的牺牲品。

崇祯帝自毁长城,袁崇焕惨遭凌迟。

仅仅是死于皇太极的离间之计么?还是死于崇祯帝的猜忌多疑?事实是,一根擎天立柱倒下了,与之奏响的,还有帝国的悲歌。

五载离家别路悠,

送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

何用安危问去留。

权策只因图雪耻,

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

愧我边尘尚未收。

一首《边中送别》,道尽了袁崇焕的家国情怀,慷慨悲壮可见碧血丹心。

或许,当大明王朝气数将尽,当皇太极率铁骑逼京,当朱由检于景山歪脖树下,那些极尽诬陷落井下石之辈已为热锅蚂蚁之时,还会想起那个力挽狂澜纵横辽东无人能敌的身影。

叹也,军城虽在,世上已无袁崇焕!

乱国者,朋党也一一自古而今。

此为重游古城后所受启示。

(二)

兴城文庙一一仰望孔子

从督师府出来,又去拜谒古城东南隅的文庙。500多年过去了,作为东北最古老的祭孔之所,院内苍松荫翳,古柏参天。

想起上次来,小儿正在读研,如今已为博士,为父母者欣慰之余,愈发感恩有至圣先师福荫庇佑,照吾寒门诗书礼长。

经棂星门,过泮桥,缓至大成殿前。大成殿庄严崇高,这里供奉的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面对先哲恭敬上前施九叩大礼,俯身时蓦然想起,今天是教师节。回首过往,想吾讲台三十余载,也算甘于寂寞,坦诚做人,求索之间,未敢有辱先贤。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儒家精典,高深厚重。先师对中国思想境界之影响,可谓德侔天地、道冠古今。

透过明末的硝烟与战火,如今古城所呈现的和谐与安宁,不正是孔子他老人家心中理想的大同世界吗?

愿古城文风蔚起,愿先师儒学永恒。

(三)

烟尘已远一一但留古城一份守望

去古城那天,早晨阴,刚到牌楼底下,细雨就飘飘了。可不知何时,天又放了晴。

已过午后。想着古城里那些历史遗迹都走了差不多,脚下的节奏就缓了下来。我们踩过青石板,顺着古城墙,在那些胡同里不紧不慢地转起来。那一刻,觉得自已很悠闲很自在也很恬淡。古城主街上的气息是热闹的,而眼前的小巷则是这样安静。

胡同里入眼的东西很多。那些出梁抱柱,青砖所砌的深宅大院,以及宅子前的门墩,影壁和精雕细琢的门楼石刻,与那小门小户屋顶上的青砖小瓦和已残旧的木质板门,都让你感受了古城老房子的历史与沧桑。

古城,正在悄然变化。

兴城的父母官也正努力做着复原古城原貌的大手笔,听面馆老板说,城里好多危房都已拆除了。古城西北角财神庙胡同那边的地都腾了出来,放眼望去,天空下是一片迎风而立的向日葵和它们在柔风中低垂的头。

距永宁门(西门)不远的“宁远驿站”,2015年就完成了原址修复。这座背对城墙面向老街,皇家气派和东北民居古朴风韵兼备的“关外第一驿",比古城的年岁还长,是唐王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时建成的。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皇帝在回盛京祭祖路上都曾驻跸于此,比起我在成都宽窄巷子里所见的小桥流水人家可好多了。

若是满族后裔的子孙们,到古城后漏看了这一景,等再回了奉天,恐怕就只能剩下面壁跺脚和扼腕叹息了。

一座兴城古城,半部明清历史。

在古城的岁月里行走,目光穿过厚厚地青砖,我一直在想:宁远古城,当年,她在那一场场火光冲天杀声震野箭镞如雨血肉横飞的血腥恶战中,究竟是怎样才能冲破重围历尽劫难又逾数百年后还保存了今日的完整模样呢?

收拾整理,为当时心境实录。

摄影:鲁丁、晓涵

#袁崇焕#乾隆#诸子百家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