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关于心绞痛,看看中医是怎么说的

2020-11-25新闻28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左肩背、左上肢及颈部,伴有胸闷、呼吸困难、出汗等其他症状,重者可有濒死感。

心绞痛常发生于劳动、情绪激动之时,持续数分钟,经休息或用硝酸酯剂后消失。本病多见于男性,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居多,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为本病常见的诱因。

本病中医文献记载名称较多,如“胸痹”、“心痛”、“厥心痛胸痹心痛”、“心脾痛”。其中“胸痹”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心痛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金匮要略》认为心痛是胸痹的表现,胸痹缓急”,即心痛发作时缓是胸痹发病的特点其病机以“阳微阴弦”为主,亦有心气不足者。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载其对应中医病名为“胸痹(心痛)。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年老体虚、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内侵等引起。

1.年老体虚

本病多发于中老人,年过半百,肾气渐衰。肾阳虚衰则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引起心阳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煦,鼓动无力而痹阻不通;若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可使心阴内耗,心阴亏虚,脉道失;或心火偏旺,灼津成痰,痰浊痹阻心脉,发为胸痹心痛。

2.饮食不当

过食肥甘厚味,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可。聚湿成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遂成本病;或痰浊久留,痰瘀交阻,亦成本病;或饱餐伤气,推动无力,气血运动不畅而发本病

3.情志失调

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聚而为痰,痰瘀交阻,气血不畅,心胸痹阻,发为胸痹心痛;肝主疏泄,若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灼津成痰,气滞痰浊痹阻心脉,发为胸痹心痛。《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认为七情中“喜之气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气郁结而为痛也。由于肝气通于心气,肝气滞则心气乏,所以七情太过,是引发本病的常见原因。

4.寒邪内侵

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入,寒凝气滞,胸阳不展,血行不畅而发本病。《医门律中寒门》曰:“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诸病源候论》云:“寒气客于五 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胸痹。”阐述了本病由阳虚感寒而 发作,故天气变化、骤遇寒凉而发心痛。

总之,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其病位以心为主,然其发病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如肾虚肝郁、脾失健运等。本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本虚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且又可阴损及阳,阳损及阴,从而表现气阴两虚,气血双亏,阴阳两虚,甚至阳微阴竭,心阳外越;标实为气滞、寒凝、血瘀、痰浊,且又可相互为病如寒凝气滞、痰瘀互结气滞血瘀等。临床上常表现为虚实夹杂,阴虚兼痰热,阳虚兼痰 饮等。发作期以标实表现为主,并以血瘀为突出;缓解期主要心 脾,肾气血阴阳亏虚,其中以心气虚最为常见。

#心脑血管#心绞痛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