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诗人,大多都有名号,李白称作“诗仙”,杜甫是为“诗圣”,白居易则称“诗魔”,而王维称之为“诗佛”。
黄易说,一个人的名字可能会取错,但外号不会取错。
这句话,我深以为然。名字一般是出生的时候,家中长辈取得,都寄予了美好的期望。外号,则是众人根据一个人性格、特征等取的。
李白想象奇瑰,为人飘然出尘,所以有诗仙外号。杜甫一生困顿,却心忧家国天下、黎民苍生,在后世文人眼中,是儒家所说的“圣”。而白居易一生痴爱写诗,宛若疯魔。王维为人恬淡,诗中自有一股禅理,像是以诗传释的“佛”。
唐朝的诗坛,还有一个叫得非常响亮的名号,这便是“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像是诗坛中的一位豪杰,铁骨铮铮,刚直不屈。无论朝中的权贵、小人如何折磨他,打击他,刘禹锡也不会弯腰,不会沉默,而是笑着对方大喊:再来啊!
这种不屈乐观的精神,从他的诗中,便有体现。比如《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表面上看,这是一首写景诗:
玄都观百余亩的大院子,一半长了青苔,当年的千树桃花不复存在,皆被菜花替代了。
那位种桃树的道士哪去了?当年来的那个刘禹锡今天又回来了。
看完此诗,大家肯定觉得奇怪:
旁人游玩都是挑好看的景观打卡,刘大诗人怎么写苔藓、菜花什么的景物?这种在我们农村转角便能遇到的景,有什么好发朋友圈的?
诗词,又怎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的。
对此,王国维有一个很到位的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
其实,这是一首讽刺诗。
唐顺宗初即位,原来的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地位也水涨船高。他们有了权力,想改革振兴唐朝,刘禹锡就是王叔文手下的改革干将,曾经在京城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管理国家的财政。
当时,他没见到玄都观有什么花。后来,改革触犯了权贵的利益,王叔文下台,刘禹锡也受到了权贵的排挤被贬官,在朗州(湖南常德)坐了十年冷板凳。
再次被召回京城时,玄都观里种满了桃花。
刘禹锡觉得这些桃花,就像朝中趋炎附势的新贵,在他离开后,纷纷冒了出来。
所以,刘禹锡立即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意思就是,你们这些小人不过是趁我不在才被提拔的。
这语气,太轻蔑了有木有。朝中的新贵受不了,于是聚在一起商量:
他们合计一番之后,又将刘禹锡挤出了京城。
刘禹锡再次被贬谪到了偏远地区,坐了近十三年的冷板凳,才被召回长安,前前后后,被贬谪了二十三年。
所以,后来刘禹锡与白居易唠嗑的时候说自己:“二十三年弃置身。”
此时,回京的刘禹锡已经近60岁了,不过他依旧豪情万丈。
看到当年玄都观的桃树都不在了,他笑着写下了《再游玄都观》,讽刺当年那些排挤他的新贵:
那些马屁精们,你们怎么不在了呢?我刘禹锡又回来了!
这就是此诗背后的精神——乐观不屈。
古代的文人,有气节的不在少数,但像刘禹锡这样,被整得死去活来,还傲骨铮铮的,少之又少。
所以,刘禹锡诗坛人送外号“诗豪”。
可能会有很多人说,刘禹锡这么刚直又有什么用呢?他既没有改革成功,自己也被贬谪了二十三年。
的确,刘禹锡没能完成振兴唐朝的理想,但是他的精神、气节,却影响着后世无数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正是无数这样的铮铮铁骨,组成了我们坚毅不屈的民族脊梁。
这种精神,就像黑暗中的光明,能给后世信念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