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包子用酵母发面来得快、品相好,但没嚼劲,家传手法做出的更好吃

2020-11-24新闻18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这段时间,我几乎很少外出,一日三餐也在家中吃。特别是今年春节前母亲送的包子,派上用场了,早餐稀饭搭配包子,香喷喷的;晚餐有时也吃,有滋有味。

在农村老家,每年春节临近,村上人都忙着蒸包子。北方一般将无馅的蒸食称为馒头,有馅的则称为包子。而我们当地称有馅的也为馒头,因上面没有一道道褶子,外观上看挺像馒头。

蒸包子有许多说法,面发酵好坏意味着来年收成好坏,发酵越好预示日子越红火;“发面”的“发”有“发财”“发家”之意;“蒸”寓意“蒸蒸日上”。有如此多讲究,要算作节前一件大事了。

发面

头一天就将面粉、温水与适量的老酵头搅和好,那时也没有增温设备,就用棉被盖上,让其慢慢地发酵。馅也提前准备好,都是自家种养殖的,有萝卜丝、糯米饭、豆沙、雪菜肉丝等等。

蒸包子的这天可热闹啦,几户人家约在一起,互相帮忙。揉面的揉面、揪剂子的揪剂子、擀皮的擀皮、包馅的包馅、上蒸笼的上蒸笼、烧火的烧火,分工明确,忙而不乱。

揉面是力气活,一般由男人做,将发酵好的面加入适量食碱拌匀,不时地捶几下,揪下一截,看看有劲道不。

我们小孩子总去凑热闹,大忙也帮不上,只能做做在锅膛里添把柴之类的事。

土灶台、大铁锅,柴火是树桩一类的大柴,架起来烧,火旺蒸汽足。

等水烧开后,将包子一笼一笼在锅上转几圈,这叫“上气”,目的是让包子先“发”一下,尔后再一起蒸。

一次能蒸五六笼,每蒸几分钟就要“翻笼”,把最下面的那笼放到最上面,调换位置,这样受热均匀,包子吃起来松软。

不到半小时,包子出笼,顿时热气腾腾,满屋雾气,氤氲中香气扑鼻,弥漫着面粉的麦香、豆沙馅的甜香、菜肉馅的鲜香。

乡亲们脸上露出莫名的欢喜和满足感,说笑间充满和睦、喜庆气氛。

外面天寒地冻,室内暖意融融,感觉天也没那么冷了,日子也“蒸蒸日上”了。

这时,孩子们在大竹匾中把包子翻个身,抢着去给包子点红、点绿。

这也有讲究,一来是讨个好彩头;二来是区分一下包子的馅。其实,我们早就想尝尝包子,解解馋。

我最喜欢吃的包子要算地皮菜馅。记得连续几天秋雨绵绵,和小伙伴们一道去捡地皮菜。

田埂上、岗坡下,一团团地皮菜,胖乎乎的,黑得发亮,一抓就是一小把。发现地皮菜多的地方,大家相互招呼着,欢笑声在田野上荡漾,不知不觉小菜篮已满。

因当时光顾着多捡,粘了许多小草,回来后难洗净。母亲倒有办法,除当时挑一些用来炒菜吃,其余的晒干后,在风口处扬起,借助风力把小草吹尽,一下子就干净了许多,然后保存好,用来蒸包子。

这纯天然的地皮菜,加入腌制的雪里蕻,佐以豆腐、葱花、生姜末等,一口下去,满嘴生香,山野风味立刻在唇齿间四溢。

家家都用稻箩装包子,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以后,包子吃完了,年也过完了。

现在有冰柜储存,我家包子直到现在还有。

今年春节过得有些憋屈、寡淡,少了年味。

我时常捧一杯绿茶,吃几口包子,赛过珍馐美味。再翻几页书,听几声春天的鸟鸣,回忆无忧无虑的儿时,追忆有趣的往事,亦感春风满怀、闲情自在!

如今包子品种多样,用酵母发面来得快、品相好。而我独爱母亲土灶台蒸出的包子,因为那是沿用传统的做法,有嚼劲,有田园气息,有乡愁记忆,更饱含家的温情和浓浓年味。

此刻,我隐约又闻到包子的香气……(乡土文苑,唐红生供稿)

#烹饪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