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天保大爷两改门

2020-11-24新闻24

新华社郑州11月20日电 题:天保大爷两改门

新华社记者桂娟、史林静

自从田昕来到牛横岭村,牛天保大爷家的门梁改了两次。事儿还得从三年前的冬天说起。

一个午后,正在清扫院子的牛天保被突然传来的“嘭……哎哟”声音吓了一跳。转身后看到一个大高个儿小伙子捂着头进来了。“大爷,我是村里新来的驻村书记,来家里了解下情况。得亏您这门结实,要不撞坏了我还得修。”田昕的一番话,把天保大爷逗乐了。

田昕(左)与牛横岭村村民牛天保交流(10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74岁的牛天保是牛横岭村的低保户,至今没有成家,也没有收入来源。一座由两间简易平房组成的老院子是他和97岁瘫痪母亲的住所。院子的门梁是由几根木头搭建而成,离地不足一米七,进出稍不注意就会碰头。

在此之前,牛天保并不觉得自家院门有啥问题。牛横岭村是位于太行山东麓的一个贫困村,山多地薄,留守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平日也没人去他家。低矮的门梁,就像牛天保和牛横岭村迈不过去的贫困坎。

直到2017年底,村里新来个第一书记。35岁的田昕是共青团鹤壁市委的一名干部,主动请缨到牛横岭村扶贫。驻村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去摸底儿。第一次去牛天保家,他就与门梁撞上了。

天保大爷打量着这个一米八三的大高个儿——圆圆的脸上挂着一副眼镜,斯文中透着股精神气儿,很是歉意,但事后想“他能来我这几次”,也就没往心里去。

牛横岭村村民牛天保(右)将自家门梁掰成拱形并用布条包住,以防田昕进门时碰到头(10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可这件事儿他“失算”了。这个年轻小伙子,几乎每周都往他家里跑:来给瘫痪的母亲申请护理床、帮他在院门口加装一个太阳能路灯、给自己送生日蛋糕、拉他“入股”村集体经济……每次听到院门口传来“嘭……哎哟”的声音,牛天保就知道,“不长记性”的第一书记又来了。

“天保大爷是村里最难的一户人家,总想往他家多跑跑。”田昕说。去的次数多了,俩人慢慢处成了“爷俩儿”。田昕每次从市里回来,都会给天保大爷带点生活必需品;天保大爷每次蒸豆包,都会给田昕送几个。

驻村第二年夏季的一天,田昕路过牛天保家,走到门口他下意识看了一眼门梁,发现原来的木头梁拆了,换成了离地更高的铁丝门梁,中间部分还被掰成了拱形。

一进院门,天保大爷就迎了上来问,怎么样,碰不到了吧。临走时,天保大爷还专门跟着田昕出来,想看看他的“杰作”,却发现新门梁只到田昕的眉毛处。隔几天再去的时候,田昕发现门梁又变了,中间拱得更高了,拱起来的部分还用布条细心地包了起来。

“不用问也知道,天保大爷怕我再撞上疼。”田昕说,这些“小心思”让他心头一暖,自己一个外地人,却与村民过成了一家人。

“这孩子好得很,但凡村里有困难的家庭他都记在心上,不仅腿跑得勤,脑子也想得勤,来这几年,村里大变样。”牛天保说。

牛横岭村有237户人家,105户是贫困户。地虽薄但人勤快,村里家家户户都会种红薯,吃不完的红薯就加工成粉条。但由于交通、信息闭塞,大量的粉条只能囤积在手里。了解情况后,田昕通过“直播带货”方式帮村民打开了销路,他被乡亲们称作“粉条书记”。

田昕在牛横岭村果木种植基地查看猕猴桃生长情况(10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鹤壁市淇滨区大河涧乡牛横岭村一景(10月12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三年多来,牛横岭村发展起了特色果木种植,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增长到215万元。果木种植基地还与村里45户无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签订入股协议。如今,作为“小股东”,牛天保每年能从种植基地受益近4000元。

田昕还把牛天保28年如一日细心照顾老母亲的事迹传播了出去,牛天保被评为了“鹤壁好人”,受到嘉奖。拆了低矮的门梁,看着生活了一辈子的牛横岭村越来越好,天保大爷心里愈发亮堂了。

#天保#大爷#田昕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