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讯 阴冷潮湿的清晨,江面上层层薄雾,岸上带着口罩的人群中,每人手持白菊,时不时有人擦拭眼角,更是增添了哀愁的气氛。
随着一声清亮的汽笛声划破钱塘江上空,一艘满载悠悠离愁的轮船缓慢驶离码头,朝着下游驶去……11月24日上午,由杭州市民政局主办,杭州市殡葬行业协会协办,杭州殡仪馆承办的杭州市第27次骨灰撒江活动正式开始。
今年上半年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原定于在每年清明前夕举行的骨灰撒江活动延期到11月举行。这次参加撒江活动的家庭有去年的150增加到259户。
此次参与撒江活动的逝者中,年龄最小的9岁,最年长的出生于1902年,去世于上世纪80年代末。逝者生前从事的行业也跨越各行各业,有医生、教师、公务员,也有学生、司机、工人。还有6位逝者亲属至今仍身处国外,因疫情限制无法回国亲自参加活动,只能委托主办方帮忙撒江。
随后,逝者家属有序地离开座位,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将骨灰伴着花瓣缓缓撒入钱塘江,海浪簇拥着罐体和花瓣漂向远方。亲属们静静地站在船上,目送亲人与大海融为一体,向亲人做最后的告别。
“宝贝,我们下辈子再做母子。”
“妈,你放心走吧,去和爸爸团聚吧。”
60岁的李先生将一片片花瓣抛向大海。他说当年父亲也是选择江葬的,所以母亲生前叮嘱多次,想以这种形式和父亲团聚。“父母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考虑百年后也会选择这个方式。”
深沉的水面,辽远的天空,素雅的鲜花,哀婉的音乐,空气中肃穆庄严,大家都被这种回归自然的方式所感染。
“骨灰撒江活动是从1989年开始的,已连续举办27届,累计2223位逝者的骨灰撒入钱塘江。每年报名人数逐步增加,这说明江葬的形式越来越被认可。”民政局工作人员说。
除了江葬,杭州还积极推广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等节地生态安葬形式,来打造好环境优美的“人生后花园”。按照杭州市民政局和市财政局2018年10月发布的《关于对杭州市区实施节地生态安葬对象予以奖补的通知》(杭民发〔2018〕201号)内容,对符合条件的江葬逝者家属还将给予每户2000元的财政奖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