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以忠报国 感义捐躯 ——唐代著名少数民族将领李多祚

2020-11-24新闻5

刘育章

盛唐时期,国力日益强大,民族关系缓和,中外友好往来增多,开创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在此时期,朝廷广纳贤才,只要有才能,无论出身,都被委以重任,一些少数民族的贤达甚至比本土人氏更得器重,号称“三韩贵种”的李多祚就是深得重用的一位。

李多祚其人

李多祚(654-707年),年轻时骁勇善射,归唐后屡立军功,官至右羽林军大将军,受封为辽阳郡王,食封八百户。

据《新唐书·李多祚传》记载:李多祚,其先靺鞨酋长,号“黄头都督”,后入中国,世系湮远。至多祚,骁勇善射,以军功累迁右鹰扬大将军。讨黑水靺鞨,诱其渠长,置酒高会,因醉斩之,击破其众。室韦及孙万荣之叛,多祚与诸将进讨,以劳改右羽林大将军,遂领北门卫兵,前后执掌禁兵,宿卫北门前后二十余年。

李多祚画像

参与两次政变

李多祚曾两次参与唐李武之间的斗争:第一次是在神龙元年(705年)的宫廷政变;第二次是神龙三年(707年)七月的宫廷政变。

(一)神龙政变

武则天晚年沉湎享乐,宠幸张昌宗、张易之兄弟,跟外界的联系减少,对朝政的控制力也有所下降。而二张兄弟逐渐突破男宠的限制,插手朝政。男宠的介入引起了武则天母子、君臣关系的紧张,武周政权也因此陷入动荡。随着武则天的病重,皇位继承人问题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最终导致了神龙年间的一场宫廷政变,史称“神龙政变”。

政变的发起者是张柬之。张柬之是个大器晚成的人,他生于唐高祖武德年间,进士出身。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为了建立武周王朝,第一次开殿试。张柬之再次一举高中,擢拜监察御史,后由国老狄仁杰推荐官至秋官侍郎(刑部侍郎),狄公称赞他“其人虽老,将相才也!”长安四年九月,宰相姚崇出任灵武道安抚大使,行前女皇要他推荐可为宰相者,他推荐张柬之,称赞他:“沉厚有谋,能断大事,且其人年老,惟陛下急用之!”当天便被召见,不久便拜他为相,此时张柬之已是八十岁的老人。

张柬之拜相后即迅速进行宫廷政变的准备,推荐杨元琰为右羽林军将军,对他说:“君颇记江中之言乎?今日非轻授也。”接着又以桓彦范、敬晖和右散骑常侍李湛为左、右羽林将军,使他们控制了禁军。

张柬之将诛张易之兄弟时,想让李多祚参与其事,便问李多祚:“将军在北门有多少年?”李多祚说:“三十年了。”张柬之又说:“将军打钟列鼎而食,金章紫绶,地位尊崇,位极武臣,难道不是大帝的恩德吗?”李多祚流着眼泪回答说:“是高宗大帝给的。”张柬之说:“现在大帝的儿子受到张易之和张昌宗这两个小子的威胁,难道将军不想报答大帝的恩德吗!”李多祚回答说:“只要对国家有利,我一切都听相公安排,不敢顾及自身以及妻儿的安危。”李多祚为人刚正,毅然参与平乱。于是二人在张柬之府中共拜天地神灵盟誓,光复大唐。

姚崇为张柬之知交,张柬之派人往请,姚崇便自百里之外赶来京师。张柬之喜道:“一切完备了。”遂向姚崇说明了个人的计划,取得了姚崇的支持。

武后长安元年正月二十二日清晨,皇宫北门外的禁卫军集合于一处。张柬之、桓彦范、李多祚以及其他重要人物也都到场,其中还有中宗李显的女婿王同皎。

为使这场政变师出有名,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与王同皎先去拜见中宗,让中宗李显出面,因为政变的目的是让中宗复位。但是李显事前并不知情。李多祚向李显说明来意,他惶惑、恐惧,唯唯诺诺竟不知所措。

李多祚按捺不住,说道:“今天是非常之日。陛下知道臣等要做什么吗?臣等要恢复唐室,要恢复太宗皇帝的天下!臣等为正义不惜掷头颅、流热血。陛下只须出面就行了。”

中宗仍然犹豫:“我知道张氏兄弟罪有应得。可是母后重病在身,而且这也太出乎我的意料……”

李多祚道:“陛下只要出去告诉众官员,这是陛下的意思就行了。如果大功不成,臣等就全家灭门了。”

王同皎也请求道:“陛下,此事势在必行,不容犹豫。官兵就在门外,立刻就进宫即可保陛下重登宝座。今日之事如不成功,陛下岂能自保?”

中宗李显一露面,张柬之等众人便依照预定计划行动。李多祚带兵直奔武后居住的迎仙院。

张易之与张昌宗听见人声喧哗,出来一看,知道出了意外。但此时已难以脱身,众兵士奉命追捕,杀死了“二张”,并砍下了头颅。

此时武后正在休息,李多祚率兵进入院中,命令侍卫人等退出,张柬之等走了进去。

武后问道:“为什么这么吵闹?你们怎么这么大胆,敢进里面来?”

张柬之说道:“请陛下恕罪。张易之张昌宗犯有叛国之罪,臣等特来诛除。他俩已经伏诛。这件事未能事先奏闻,深为遗憾。”

武后一眼看见自己的儿子中宗李显,大声叱道:“也有你!赶快回去。他俩已死,你也该称心了。”

桓彦范迈步上前道:“臣斗胆冲犯陛下,太子不能回去。先帝以太子付与陛下。陛下早当将皇位传与太子。今求陛下退位,太子登基。”

听到这些话,武后非常镇静,逐一一看过面前的官员,她又看到了李湛,他是武后早年心腹李义府之子,便说:“汝亦为诛易之将军耶?我于汝父子不薄,乃有今日!”李湛羞愧地说不出话。

又看到宰相崔玄暐,质问他:“他人皆因人而进,惟卿朕所自擢,亦在此耶?!”崔玄暐答道:“陛下,臣等都感戴陛下的深恩厚德。陛下自然知道,臣等今日所为正是酬答陛下的德意。”

由于张柬之谋划周密,不过半小时,政变成功。张柬之等人离去,留下李湛看守武后。

神龙政变又被称为“五王政变”。因为政变成功后张柬之被封为汉阳王,敬晖被封为平阳王,桓彦范被封为扶阳王,袁恕己被封为南阳王,崔玄暐被封为博陵王,时称“五王”。

李多祚由于协助张柬之等人除掉了张易之等权臣,扶唐中宗继位,受封为辽阳郡王,食封八百户,其子李承训为卫尉少卿。据史书记载:唐中宗准备到太庙,命李多祚与安国相王李旦登辇伺侍。

(二)景龙政变

景龙元年(707年)七月,节愍太子李重俊与兵部尚书魏元忠通谋,命左金吾大将军成王李千里、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咤忠义等人,矫诏以左右羽林兵及千骑三百余人发动兵变。政变失败,中宗李显杀太子重俊,史称“景龙政变”。

政变的起因是:李显的皇后韦氏想以武则天为榜样做女皇。韦氏先是学武则天的样子,在中宗上朝时,她就坐在帝座斜后方的帐幕中垂帘听政。接着加封一个游方和尚慧范银青光禄大夫、上庸县公的官爵,这是个“以妖妄游权贵之门”的花和尚,但是中宗和韦后却倍加器重,经常一起鬼混。宰相们无论怎么劝谏,都无济于事。

神龙政变后,武三思失去权势。然而,武三思极有心计,通过上官婉儿搭上了韦后。韦后亲自作媒,把太子之女安乐公主,嫁给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太子与武三思成了儿女亲家。

韦后为了自己的利益,竭力向中宗建议重用武三思。于是,中宗下诏,拜武三思为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

这对张柬之等拥立中宗的定鼎功臣不啻是个重大打击。张柬之等人秘密求见中宗,劝中宗不要养虎为患。

大臣桓彦范上书反对,奏道:“伏见陛下每临朝听政,皇后必施帷幔,坐于殿上,参闻政事。愚臣历选列辟,详求往代,帝王有与妇人谋及政事者,无不破国亡家,倾朝继路。以阴干阳,违天也;以妇凌夫,违人也。违天不祥,违人不义。《书》称‘牝鸡之晨,惟家之索’。《易》曰‘无攸遂,在中馈’。言妇人不得干政也。”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凡是有让女人参与政事的帝王,无不破国亡家。桓彦范后被武三思害死,张柬之从此失宠。

事实上,中宗也不可能听从劝谏,违背韦后的意思。因为在长期的幽禁生活中,他与韦氏患难与共,相濡以沫,感情相当深厚。在房陵二十年,两人倍尝艰辛,李显每闻有朝廷敕使至,辄惶恐欲自杀。韦氏就会说:“祸福无常,宁失一死,何遽如是。”中宗向韦氏私誓:“异时幸复见天日,当惟卿所欲,不相禁制”。现在他重新坐上天子龙椅,拥有了天子的权威,怎么能不对妻子回报呢?

在韦皇后的安排下,韦氏家族的人进入了中央的政府机构,堂兄韦温是礼部尚书,其他人有的做了将军。为了巩固地位,韦皇后还和武三思勾搭成奸,武三思最后成了控制政权的实际上的天子。

中宗对武三思毫不介意,和韦皇后一同听政回到后宫后,自己在一边观看武三思和韦皇后在床上下棋。

神龙二年(706年)十月,洛阳流言四起,说“当今皇后与武三思有通奸行为”,中宗因谣言不息,觉得有失颜面,决定迁回西京长安。这一年秋,中宗立第三子李重俊为太子,韦氏因李重俊不是自己亲生,劝阻过中宗,但中宗在这件事上没有听从韦氏的意见。

另外武三思的儿媳、中宗和韦后最宠爱的女儿安乐公主不但骄横,而且她有着同母亲一样争强好胜的性格,野心勃勃。她竟然异想天开地想做“皇太女”,这样将来就能继承皇位做女皇帝。她常常说:“连侍妾出身的阿武尚能做皇帝,我是公主,为什么不能当皇太女?”

由于中宗软弱,此时宫廷中一片混乱。有一天,李重俊目睹了韦氏与武三思私通的场面后,怒火中烧,认为丢尽了李家颜面,决心也像当年他的祖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一样,诛灭武三思,逼中宗退位。

他经过仔细分析,觉得满朝文武中唯有辽阳郡王李多祚忠诚爽直,值得信赖,便去向李多祚寻求帮助。李多祚对武三思的擅权也很愤慨,此时见太子流泪向他倾心诉说,很受感动,决定帮助太子起事。为了成功,李多祚还联络了部将李思冲、李承况、独狐之等人协助太子。

神龙三年(707年)七月一天深夜,太子李重俊和李多祚、李思冲等人假称奉皇帝紧急诏令,率羽林军300多人袭击武三思的府第。武三思正拥着侍妾饮酒作乐,儿子武崇训也陪坐一旁,安乐公主进宫还没有回来。羽林军一拥而入,杀死了武三思父子及全家。随即又命左金吾大将军成王李千里及其儿子天水王李禧分兵把守各处宫门,自己同李多祚一起杀入肃章门,直奔中宗、韦后的寝殿。

中宗与韦后、上官婉儿以及安乐公主等人夜宴方罢,忽见右羽林大将军刘景仁前来报告,说太子李重俊谋反,已带兵杀入肃章宫。中宗李显吓得浑身发抖,韦后大骂:“我早说过你这儿子不是个东西,你不听我的话!”这时上官婉儿说:“玄武门坚固可守,请皇上皇后立即登上玄武门楼,一来可暂避杀身之祸,二来可宣布紧急诏命,征调兵马讨逆。”

中宗、韦后便跟着上官婉儿来到玄武门,上了门楼,上官婉儿老谋深算,便以中宗的名义令刘景仁立即率领在玄武门值夜的一队飞骑百余人,严守门楼,抵御叛兵。这时,李多祚已经领兵来到玄武门,见中宗在门楼上,又有飞骑守卫,便不敢贸然行动。

中宗在门楼上斥责李多祚说:“朕待你不薄,为何助太子谋反?”李多祚回答说:“武三思淫乱宫闱,臣等奉太子令,已将武三思父子正法。太子与臣等并无谋反之意,只是请求陛下准许肃清宫闱之乱,臣立即退兵,再向陛下请罪。”

接着李多祚又高呼:“上官婕妤勾引武三思入宫,是第一等罪犯,请陛下速速将她交出来!”

中宗在听了上官婉儿的辩解后,向城下大声宣道:“汝辈皆朕宿卫之士,何为从多祚反?苟能斩反者,勿患不富贵!”

这句话给玄武门下的士兵们指明了生路,也将李多祚等人送上了绝路。羽林军本来以为太子和李多祚是奉诏令起事的,现听到中宗的亲口宣告,方知自己跟着李多祚成了叛逆。各人都有老小家口,未免动心,纷纷倒戈。

这时,宦官宫闱令杨思勖冲出城外,先斩杀了李多祚女婿羽林中郎将野呼利,倒戈的羽林军随即一齐拥向李多祚,将他乱刀砍死。李思冲、李承况等将领也死在乱军中。杨思勖从此以宦官身份为将,以嗜杀善战出名。

太子李重俊带领几十名侍从突围而出,逃向终南山。兵部尚书宗楚客调动兵马,平息叛乱。太子李重俊在终南山树林中休息时,被手下士兵刺死,并被割下首级献给了朝廷。中宗闻报后,毫不痛惜,反将儿子的首级献入太庙,奠祭武三思和武崇训,甚至还把儿子的首级挂在朝堂示众。

官职卑微的永和县丞宁嘉勖路过长安,见到被悬挂示众的太子李重俊首级,立即脱下自己的衣服,包住首级,伤心的号啕大哭。此事被武三思的门人宗楚客知道后,立即要求中宗把宁嘉勖流放到岭南。宁嘉勖后在岭南病死。睿宗即位后,追念他“忠义而重名节”。

唐睿宗即位后,念李多祚是为了大唐李家,随下诏为李多祚平反,称:“以忠报国,典册所称;感义捐躯,名节斯在。故右羽林大将军、上柱国、辽阳郡王李多祚,三韩贵种,百战余雄。席宠禁营,乃心王室,仗兹诚信,翻陷诛夷。赖彼神明,重清奸慝,永言徽烈,深合褒崇。宜追殁后之荣,以复生前之命。可还旧官,仍宥其妻子。”

洛阳发现李多祚墓志

1991年秋,在洛阳龙门山南麓伊川县郭寨村东、伊河西边有一座唐朝墓被盗,其中出土的一方墓志被盗掘者遗弃于田野之间,后被村民发现,辗转收藏于龙门石窟研究所。据志所载,其墓主为盛唐时期宿卫宫廷的羽林大将军李多祚。

李氏墓志为青色石灰岩所刻,系由志盖、志身两部分组成。

志盖盝形,长72厘米,宽71厘米,厚10厘米。盖为盝顶,四杀刻减底剔地卷草纹样,分档布白均匀流畅,盖心阴刻篆书四行,一行三字,文云“大唐故辽阳郡王李公墓志铭”。

志身方形,长、宽均75厘米,厚15.5厘米,四杀阴线刻缠枝牡丹,四周亦刻减底剔地卷草纹样,构图风格与志盖四杀相同,盖大志小。志文楷书十四行,满行十五字。其墓志虽简,但具有重要的补史之缺、正史之误的史料价值。

首行题“大唐故镇军大将军、行右羽林军大将军、上柱国、辽阳郡王、食恒州实封八百五十户、封王墓志铭”。

按首行题“镇军大将军”,《唐书·李多祚传》有“鹰扬大将军”,无“镇军大将军”军职,志可补传缺。

据《唐书·则天皇后纪》载:李多祚有“右武威大将军”军职(《新唐书》作“左武威大将军”误)。“食恒州实封八百五十户”。可纠《新唐书·李多祚传》载:“中宗复位后,封多祚辽阳郡王,食实户八百”,以及《旧唐书·中宗纪》“赐实封六百户”之误。

志载:“王讳多祚,盖川人也”。“列代班师、封爵所赖。曾祖纳,乌蒙州都督;祖利,乌蒙州都督;父辩,乌蒙州都督、赠右武卫将军”。志文所载李多祚祖籍,先辈名讳官职封赠均不见两《唐书》,志可补史缺载。

志载:“王以神龙三年七月五日,薨于长安,春秋五十有四”。志中所记李多祚薨于长安的具体日期,实际是他被杀的日期。“神龙三年七月五日”,也就是太子李重俊发动宫廷政变铲除武三思父子的日子。志中这一日期的记载,是一条极其珍贵的资料。它不仅填补了两《唐书》的缺载,也纠正了《资治通鉴》卷二○八唐中宗景龙元年条所载:“秋,七月,辛丑(初六)”之误。

志载李多祚死年五十有四,亦可补史缺。

志又曰:“忠诚久著,功绩远称”。据两《唐书》所载,李多祚曾讨契丹和突厥入侵。为李唐社稷安危,两次参与李唐与诸武斗争,最后不仅自己献出了生命,连自己的两个儿子和女婿都在政变中被杀。

志载:“即以先天二年(713年)岁次癸丑九月壬戌朔二十四日乙酉,迁葬于洛州河南县伊汭乡之平原,礼也”。

正是因为李唐王室对李多祚遇难持有褒奖的态度,所以先天二年(712年)李多祚这一蒙难的家族才能以昭雪,将其依理改葬。

李多祚葬洛之因

自北魏以来,由于上层统治者的宠信与支持,佛教更是盛极一时,而洛阳的佛教信仰也非常盛行。

根据徐松《唐两京城坊考》记载,洛阳城有大量的佛教寺院,而城南的龙门地区自北魏后期以来就是佛教信仰的重要地区,分布着大量的佛教寺院。特别是武周王朝以来,中国佛教受到封建王权高度推崇,在这一文化潮流的影响下,唐代的龙门地区由于优美的风景与浓厚的佛教风气而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丧葬区。另外,还有许多达官贵人、善男信女在这里或开窟造像,展示自己对佛教的虔诚;或争先恐后崇饰寺庙,唱道于晨曦;或广树幢塔,立茔于左右。

而李多祚在武则天时期活动于东都洛阳,洛阳有他许多美好的回忆,而长安则是献出生命的地方,故在他被杀后六年由长安迁葬洛阳,埋葬在万安山西龙门的伊水之滨,永远与山清水秀的龙门为伴,这也许是寄托了李多祚生前的夙愿。

使李多祚改葬于龙门成为事实的是他的闺女呼野利夫人。李多祚的儿子及女婿在景龙政变中全部遇难。据张乃翥、张成渝在《读龙门山新出土的唐李多祚墓志》考证,李多祚的女儿这时已经皈依佛门,取名尼意满,他的这次改葬仪式是由其嗣姪李承风和已经进入尼道的女儿尼意满主持的。

#隋唐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