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山海经》里的密码,你知道吗?

2020-11-24新闻17

我和你说说中国历史上的妖魔鬼怪。

西方的妖魔,大多是从宗教系统中来,有严格的谱系和专门的恶魔学。恶魔学在中世纪很流行,这也正是欧洲人信仰最虔诚的时代。这不难理解,要宣扬神圣,就得先立个靶子。

相对而言,中国本土神话不怎么发达,要不是佛教给中国导入了从观音到哪吒、龙王、夜叉这一大票人物,我们神话都不好讲。至于鬼怪的来历就更杂了。我这个礼拜说的内容,主要是自己东拼西凑看杂书的结果,肯定会和你的印象有出入:这方面本来就没有权威,就算同一个鬼怪,在不同地方也有不同说法。

我觉得,神话不发达不能说算中国文化的劣势,反而是特长的表现。

法国人类学大家、神话学者列维-斯特劳斯有个命题:“神话终止于何处?而历史又从何处开始?”也就是说,神话和历史是对立关系。神话是静止的、封闭的,历史是开放的,是一直变化运动的。中国神话消失得早,原因就是善于发展理性的历史。

那么,这二者之间过渡阶段就重要了,那个模糊的神话时代,正是我们民族的童年,我们今天生活里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我们今天首先来说《山海经》,因为这本书正是介于从神话进入历史的关键时期,我相信,它里面有很多古代文明的密码可以挖掘。

咱们先说《山海经》这是本什么书?

按照一般印象,它属于神怪小说,《四库全书》就是这么给它分类的。现代史学界把它做为非正统史料。

你要是为了看故事,那《山海经》里真没多少。它的格式是一行一行的条目,说的都是:某个地方有座什么山,有个什么方国,那里有哪些奇怪的人和动物,也夹杂了一些神话和占卜内容。要论好看,还是插图版好看,鲁迅先生小时候就特别想弄一本,为了看里面“人面的兽、九头的蛇”。现在,它也是漫画和电子游戏的好题材。

我先给你举书里有代表性的一条,我就直接翻译了:

再往东三百七十里就是杻阳山。这山的南面盛产黄金,北面盛产白银。山里有一种野兽,形状像马,长着白色的头,身上的斑纹像老虎而尾巴是红色的,吼叫的声音像人唱歌,这种野兽叫鹿蜀,人穿上它的毛皮就可以子孙昌盛。有一道怪水从这座山里发源,水里有很多暗红色的龟,长着鸟一样的头、蛇一样的尾巴,叫做旋龟。这种龟的叫声像劈木头的声音,(吃它的肉)能治耳聋和脚病。

你可能说了,这不还是神话吗?至多是古人的谣言,也算不上真实历史啊。别急,我们来考察一下这书的形成经过。

《山海经》的名字就容易引起误会,这个“经”的意思和《诗经》《易经》的经不一样,不是经典,考据学家的定义是“经界”,也就是疆域和界限;神话学家袁珂认为它是“经历”的意思。我们也可以认为,这就是本上古时代的地理书和旅游手册,有很强的实用目的。

全书大约两万到三万字,因为有不同版本,今天的通行版是18卷,分5卷《山经》和13卷《海经》。用现代学科分类看,《山经》和《海经》属性不一样。《山经》谈的是山川万物,讲动植物和草木,类似博物学。《海经》分海内、海外和大荒三部分,说的是时间和空间问题,属于天文地理范畴,反映的是上古时代的世界观。

按照现代的考证,《山海经》的成书历程很长。因为里面既有周代初年的世界观,也有战国、秦汉时代的文化痕迹。语言学家从语法上考证,它的主要成书年代是战国中期到后期。《山海经》在文献学里也很重要,因为它幸运地躲过了汉代儒生们对先秦书籍的集中篡改,保存了古老的痕迹。

在汉代以前,它是被当做严肃的地理学著作的,后来被推翻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独尊儒术以后,确立了儒家的地理学思想,《山海经》的那一套不能用了。另一个原因是汉代打通西域,活动领域变得很大,使臣们亲眼看到,《山海经》记载的西方世界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但是,我们今天来看,《山海经》里和真实不一样的地方,恐怕比它记载真实的那部分还有价值。正因为其不真实,我们才要研究古人为什么会这样认识和幻想?

《山海经》写的好像是个异想天开的混沌世界,到处都是让人摸不到头脑的记载。从古至今,很多学者都想理清那些地理位置和奇怪生物的原型到底是什么。因为上古材料稀缺,这个工作很难做。

我下面说的,一半是学者的研究,另外一半是我的猜测,欢迎你不同意。

第一点:我同意一个观点,《山海经》的世界观本质恰恰不是混沌,而是秩序和理性。这从刚才说的《山经》《海经》的分类思维就能看出来。在它成书的战国时代,中国政治文明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这本书已经在用秩序意识来组织世界了。

比如,书里写山川河流,是按照方位距离、植被、物产、鸟兽这个固定顺序来讲的。写动物也是先写头、身体和皮毛,再写习性和叫声。这个写作目标很明确:作者既是在建立地理旅行手册,也是在建立分类学目录,要为外部世界建立一个系统。

人在自然界获得直接经验,首先会感到诧异,继而产生解释的愿望,想为世界立法,想为万物命名,这种解释行为能让诧异转化成认知。从古至今的知识更替,是这些解释行为的变换升级。

《山海经》的色彩并不是混沌神秘的,它是古人建构世界的努力。我们今天看,这种努力非常动人。一个对探索和解释不感兴趣的世界,才是真正的混沌。经过这个阶段之后,中国人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开始蔚然成型了。

下面来说我的第二点猜测,这个脑洞要更大,我认为《山海经》世界包含着比较完整的巫文化世界结构,它为中国文明的起源提供了证据。

著名考古人类学家张光直有一个震动世界的开创性理论叫“环太平洋文明底层”,主要观点是:早期泛太平洋地区的古代文明,像古中国、古美洲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文明形态。它们都信仰萨满,使用同一套宇宙框架的世界观,认为世界上的自然现象和超自然现象,都是巫术的结果。这个假说有两大意义:一个是能说明为什么古中国和古美洲在考古上有那么多相似的发现。这不是谁是谁的祖先,而是拥有共同的文明底层。第二是它证明,像中国文化这种连续性、一致性的文明形态,才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主流,而西方文明那种断裂式演进其实是人类文明中的少数派。

在学术上,说一件东西“有”很容易,说“没有”很难;判断“不是什么”容易,判断“是什么”就难了。因为出来一个黑天鹅事件,那你的整个系统都会被推翻。张光直的理论一直属于假说,但既能解释之前的资料,之后的的考古发现,也没有推翻这个立论。

在《山海经》里,从世界观到细节,同样能看到巫文化的痕迹。

我们先说山海经世界的大结构。典型的巫术世界观认为:宇宙分很多层,每个层都有一个统治的神灵和相应的居住者。世界是平行的四个方向,也就是四个象限,其中有各种神灵,各有代表性的颜色。各层之间有一个中央之柱贯穿。在全世界许多古代文明图腾里,我们都能看到柱子、神树这些形象,就是对它的一种刻画。

《山海经》里能找到很多这类信息,那根重要的中央之柱叫昆仑。昆仑在中国文化里被称为“天地之轴”,西方地理概念的“轴”是旋转的轴心;而中国古代地理概念的轴是大地的中心和制高点,也叫“极”,也就是极点的意思。书里记载的昆仑,是天帝在下界的都城,有神仙居住的宫苑。主管的天神叫陆吾,生着老虎身体,有九条尾巴。也有神话学家考证,这九尾其实是九个头、每个头都长着人脸。昆仑山分上中下三层,人走到中层就可以不死,走到上层就可以成神。而法力强大的巫师可以自由地在各层之间来去。

昆仑的原型到底是哪座山?众说纷纭,《楚辞》里有,《史记》里也有对它的记载,我想它不一定是地理概念,而是巫教世界的概念。它在历史典籍里的位置是漂移不定的,对它的记载也有一个从原始到文明的过程。

《山海经》对动植物的描写,也遵循巫术的法则。

比如,你在书里经常能读到这类文字,像:有一种鱼,形状像鸟,栖息在山坡上,长着蛇一样的尾巴并且有翅膀,吃了它的肉能使人不患痈肿疾病。有一种鸟,长着三个脑袋、六只眼睛、六只脚、三只翅膀,吃了它的肉让人不感到瞌睡——好像作者是位广东人,看见什么都打算尝尝它的肉,测试测试能不能排毒去暑。

在巫文化里,万物有灵,人和动物是对等的。各种动物都拥有自己的神灵,特点就是体型特别大。我们看宫崎骏的电影《幽灵公主》里那个巨大的狼神和野猪神,就有这个特征。另外,人和神奇动物的能力可以彼此转化,一个渠道是佩戴对方身体的某部分,另一个渠道就是吃掉对方。在《山海经》世界里,每个条目写动物,最后都要讨论它吃人不吃人,或者人吃了它治什么病。这是巫文化里万物一体的世界观,也是法力和能量的转换。古人记录这些,态度是郑重的。这些说法在巫文化消退之后,才开始显得荒诞不经。

不过,你一定也想到了,我们生活中很多遗迹,比如所谓“吃哪儿补哪儿”,以及养生、风水之类的很多说法,也都是那个时代留下的。这对还相信这些东西的人来说,不知道算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这篇文章我们说的是妖魔鬼怪的源头,也可以说是中国文明的源头。

#名著典籍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