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泉州海丝史话】“海丝”泉州之相关国家与地区|明代

2020-11-24新闻15

原标题:【泉州海丝史话】“海丝”泉州之相关国家与地区|明代

第五章

贸易

“海丝”泉州之相关国家与地区

第三节 明代

泉州与“海丝”相关国家与地区

为巩固统治,朱元璋一开国,就采取休养生息的内敛政策。近三百年的朱明统治,长期的海禁政策,让中国与海外的交流交通,由宋元的全盛期走向衰落。虽然,这期间有郑和七下西洋的海交壮举,但其小高潮,仍不能代表整个明代海交的主流。倒是其时西方殖民主义的到来,对中国海外交通产生很大的影响。明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为农耕社会粮食经济作物的大面积推广和种植,为农业技术的推广,为农业发展和农村丰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而海交文明,在这方面起相当大的作用。随着宋元时代海丝国家的增多,航线的拓展和交往的频繁,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植物品种及种植技术的相互交流,也日益增多、频繁,占城稻、台湾稻、番黍(高粱)、蕃大麦(玉米)、番薯等作物,大多在明季从海外引入。有史志载,番薯原产地中美洲,明万历间(1573—1620年)由三条路传入我国。主要一条由菲律宾传入泉州、广东等地。明侍御苏琰的《朱薯疏》记载,甲申、乙酉间(1584、1585年间),温陵洋舶,经广东南澳传入泉州。诗人吴增诗“传闻灵水最先栽,泛海携从南澳来。今日此乡多种菜,薯花不及菜花开。”明中季,泉州海商从海外引种花生良种,原产南美洲的淡巴菰(烟草),明万历间由菲律宾传至泉州、漳州,并与烟叶和小麦套种。

明清时期,甘蔗在泉州广为种植,并出现品种及技术方面的创新、创造,糖霜、冰糖及乌糖、白糖的分类制作,也是中国与海外交流、互相传授的结果。《泉南杂志》记载,因为蔗糖的利厚,甚至出现蔗田挤稻田现象。糖的出口成私商海外谋利的大宗商品。为此,泉州稻米开始产不应求,只好通过海上到浙江一带购买。

泉州盛产茶叶,明清时期,安溪、清源山茶地,已是茶叶主产区。另外,海外私贸中,茶叶要求量的大增,也间接刺激茶商、茶农贩茶、制茶的积极性。杨桃、杨梅自海外传入泉州,也大抵在这期间。

明初严禁私人出海贸易,由官方包办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交易、交流。为此,朝廷不断派遣使臣分赴海外。洪武二年(1369年),派吴用、颜宗鲁出使爪哇;三年,派赵述出使三佛齐;派张敬之、沈秩出使渤泥;派塔海铁木耳出使锁里。李贽先人林驽,也曾于1376年“奉舶西洋”。永乐元年(1403年),尹庆出使满刺加、古里和柯枝,二年,又派囿良辅和宁善出使琐里和苏门答腊,李兴出使暹罗。有明一代,日本、朝鲜、琉球一直与中国保留着朝贡关系,双方使节及朝贡团夹带的货物贸易交流也很频繁。

郑和“七下西洋”,是明代官方派遣使者与海外诸国交流交往最为成功的一件大事,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海交诸方面,都具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意义。至今海外多达14座的郑和庙宇,则见证了郑和在海外影响之深远。这些庙宇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菲律宾、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使古里、满刺加等诸蕃回来,请求加封包括泉州天妃宫在内的妈祖为“护国佑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奏令泉州重修天妃宫。志载,郑和曾到泉招募水勇、杂役、舵工、火长、勇卫等,并让泉州监造大舶,以往西洋。有众多泉州人随郑和下西洋。曾以200多艘船队,包括宝船、马船、粮船、座船、战船、小船等浩浩荡荡的阵势征服南洋和西洋的郑和团队,前后到过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七下西洋”

泉州地瘠人多,粮食不能自给,只好向南到广东的惠州潮州,向北到浙江温州等地求贩。因此,尽管明政府禁止入海,但泉州海边百姓还是冒禁出洋市贩。逐渐地,以海为生的泉州人,把海上私贩由粮食做到茶叶、糖盐、瓷器、香料、银铁等诸多货物,以此图利,也开启明代海交贸易的渠道。走私商人,包括官商地主“豪门巨空”及中小商人、破产农渔民、小手工业者等。他们“私造双桅大船,广带违禁品,收买奇货,远航海外诸国,与蕃舶夷商交换贩卖,往来频繁。或利用朝贡之便,以通事身份,导引海外诸国入明朝贡,以从中图利。”泉州沿海港口私贸最集中的地方,在晋江安海港,安平人“从商业儒”,纵横海上,取得名利双收的巨大成功。在其对外贸易中,除国内燕吴粵蜀而外,冲锋逐浪,利于海岛绝夷之墟,行迹遍及台湾、日本、朝鲜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明代,西方殖民者开始沿着中国宋元时期开拓的海丝船路,登陆中国。到达泉州这一东方大港,是他们的梦想之地。其中,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等捷足先登。

1517年,葡萄牙人若尔热与斯卡伦阿斯抵泉,与当地人贸易并拜见兴泉道官员,呈交国书及礼物,尔后再转赴莆田、福州。

1604年,荷兰人韦麻郎率两艘战舰,收买福建监税高寀,武力战据澎湖,被明朝官员沈有容,派50艘船队逐出。

#明朝#下西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