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青溪镇玫瑰花产业园。资料图片
凯里市下司古镇风光。资料图片
天柱县金山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直播销售土鸡。新华社发
【脱贫攻坚·东西部扶贫协作】
“找准杭黔协作最大公约数、画出所需所能最大同心圆。”相隔1500余公里的浙江省杭州市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结下“千里之缘”。
“真情实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杭州把对口工作作为分内之事,聚焦产业、就业和社会事业“三业联动”,实施精准扶贫,努力打造展现东西部扶贫协作制度优势的重要窗口。3年来,杭州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1.124亿元,实施扶贫项目685个,利益联结覆盖黔东南州贫困村1566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7万人。截至目前,已完成实施项目678个,累计实现分红1.15亿元。
杭黔两地跨越千山万水的携手、交融、协作,促进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增强了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近年来,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年均增速位居贵州省前列,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迅速。截至目前,黔东南州农村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185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5个贫困县已脱贫摘帽,黔东南州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1、补短延链,提升产业造血功能
山风习习,袅袅茶香萦绕山间,在黔东南州雷山县望丰乡茶叶基地,到处可见采茶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现在夏茶也是宝咯!”茶农们笑语晏晏。过去弃之可惜、采收又价值不高的夏茶得以翻身,得益于杭州牵头帮扶的茶产业项目。
2018年,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捐赠2000万元,建设望丰乡三角田村吉利茶旅文化扶贫示范产业项目。项目采取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引进先进茶叶生产技术,依托吉利集团上下游供应链平台和品牌资源,进行生产管理与销售,推广并经营雷山茶叶。
2019年3月,雷山云尖公司投产,引进了5条国内最先进的扁形茶、揉捻茶、红茶生产线,有效弥补了当地无茶叶精细加工的短板,首次实现了当地夏秋茶的收购与加工,开发出雷山云尖、雷山金红等茶叶品牌。雷山云尖公司还与故宫博物院联合开发宫禧福茶,与杭州娃哈哈集团合作开发了扶贫茶饮。2019年,雷山云尖公司累计销售322万元,惠及雷山县17个村1700多户贫困户。
针对黔东南州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制约当地种养业发展问题,杭黔两地通过多种形式加快补齐短板。一是辅导一批,针对因生产环节因素导致产品大小不一、品质不佳等情况,通过派遣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改良品种、开展种养殖采摘培训、分类筛选等,提高产品标准化程度,进行更好地加工细分;二是提升一批,对已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加工行业,通过投入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帮扶其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扩大其规模,提升加工能力;三是选引一批,针对市场空白或实力不足又迫切需要的加工配套,积极引进东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布局及设计时要求辐射黔东南州,带动黔东南州产业发展。
天柱县通过与杭州建德市三弟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寻找合作最大公约数,最终促成其在天柱县投资建设集美丽牧场、公司+农户、屠宰加工、冷链物流、批发销售于一体的生态养鸡全产业链项目。项目建设了一座现代标准化家禽屠宰厂,年屠宰能力3600万羽;建设了一座3000吨冷库,并配套冷链物流车辆15台;建设了饲料厂、有机肥厂、分割包装车间和熟食品加工车间等,带动1500名贫困人口实现增收。
短板在补齐,产业链条也在拉长延伸。通过出台支持杭州市企业到黔东南州投资发展的28条激励措施,累计引导东部投资企业216家,到位投资额126.3亿元。华鼎集团、华铁应急、华东医药等一大批杭州上市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到黔东南州落地投资,有效弥补了当地产业层次较低、加工转化不足、产业链不完整等短板,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
同时,大力推进“东品西移”,立足当地实际,借鉴东部已有经验、技术,黔东南州先后引进蚕桑、西红花、大闸蟹、甲鱼等种养殖品种,强化油茶、山核桃、楠竹等技术培训,还充分发挥帮扶资金“四两拨千斤”效应,在全州形成食用菌、中药材、茶叶、非遗文创等十大帮扶产业。帮扶产业项目利益联结1566个贫困村,带动22.7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2、牵线搭桥,就业帮扶拔穷根
2018年4月,杭州市淳安县干部姚伟明到黔东南州剑河县挂职。围绕“剑河所需”和“杭州所能”两张清单,他探索出“剑河·淳安”劳务协作工作模式,把劳务输出与全员培训有机结合,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调动贫困群众通过劳务输出实现就业脱贫。同时,姚伟明当起了“经纪人”,帮杭州企业搭建招工平台,为剑河群众联系就业岗位。姚伟明还积极引荐杭州企业入驻剑河,并把劳务招聘会开到乡镇、村寨。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杭黔两地政府共开通务工专列7列、包机1架、直通大巴车118趟,集中免费输送务工人员返杭就业6229人,有效助力了杭州市复工复产和黔东南州脱贫攻坚。
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措施。杭黔两地坚持就近就业与劳务输出同步推进,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作用,坚持以高度组织化推动东西部劳务协作。近年来,两地共组织输出3.7万名贫困劳动力到浙江就业,帮助贫困人口就近就业3.6万人。
“没想到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工作,我现在1个月能有4000多元工资。”在位于三穗经济开发区的贵州恒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48岁的喷涂线组长曹国明高兴地说。
贵州恒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黔东南州三穗县在杭州市江干区帮助下引进的第一家主板上市企业,企业两期总投资超2.5亿元。目前,项目一期已投入生产,吸纳287名工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8人,同时还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项目利益联结贫困人口5205人。
根据当地学生就业趋势和市场需求,杭黔两地确定了汽车修理、机床加工、幼儿教师等专业,接受黔东南州贫困学生赴杭州市就读,3年累计有925名学生前往杭州就读中职学校或到杭州企事业单位顶岗实训。
杭黔两地还着力扶植一批有志向、有能力的创业者,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通过实施“雁归兴黔”计划,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累计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5194人,成功帮助1875名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开办扶贫工厂(扶贫车间),带动25171名贫困人口就近就业。
3、组团帮扶,齐心共绘同心圆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杭州提出了“黔东南所需与杭州所能相结合、产业帮扶与智力帮扶相结合、精准扶贫与示范带动相结合”的扶贫协作思路,以本土人才的培养为重心,在黔东南州推广组团式教育医疗帮扶。
2016年,已是花甲之年的原杭州学军中学校长陈立群,来到台江县民族中学任校长。“所有的帮扶总是暂时的,所有的支教总是要结束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贫困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陈立群十分注重培养当地教育的造血功能,他开教育培训讲座,足迹遍布黔东南州16个县市,接受培训的校长教师超过1万人次。
2016年以来,杭州市对黔东南州台江县进行教育对口帮扶,全面推进人才、项目、资金绑定化的组团式帮扶,大幅提升了当地群众对教育的信任指数和满意度。目前,教育组团式帮扶已覆盖黔东南州16个县市的24所学校,在黔东南州长期支教的杭州教师有140余名。
由于经济、人才等多重因素制约,台江县医疗事业发展缓慢,当地不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派出帮扶专家44批次70名专家,加上杭州市余杭区派出的专家,轮流到台江县人民医院帮扶。浙江大学和浙大二院还为台江县捐赠了医疗设备及系统设施。通过组团式医疗帮扶,台江县人民医院新建成立了18个重点学科,搭建了急诊重症监护室远程平台和数字病理远程共享平台。与帮扶前相比,台江县人民医院的门诊量增长222.4%,住院人数增长52.8%,手术人次增长167.7%,转诊率下降62.9%。
目前,医疗组团式帮扶已在黔东南州推广扩展到19家医院。为持续推进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杭州市启动实施“银龄计划”,选派16名退休名医、名师到黔东南州担任医院院长、学校校长。积极开展学校医院结对,杭州市492所学校和175家医疗卫生机构结对帮扶黔东南州805所学校、247家医院(卫生院)。
以“名誉村主任”为代表的社会组团式帮扶,已成为杭黔两地扶贫协作的一张金名片。截至目前,杭州已有277家企业、110家社会组织与黔东南州贫困村结对,101名民营企业家担任贫困村“名誉村主任”。3年来,杭州市社会各界向黔东南州捐赠资金(物资)达6.1亿元。
(本报记者 陆健 严红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