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内镜颅底肿瘤切除术中高流量脑脊液鼻漏修补失败原因及处理

2020-11-24新闻12

本文作者:孟肖利,万经海,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本文来源:[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9(04):237-243.本文转载自医脉通网站,神外前沿转载已经获得医脉通授权

近20年来,随着内镜颅底外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颅底肿瘤可经口、经鼻或经上颌窦等天然通道于内镜下成功切除,其手术效果堪比开颅手术,而手术损伤明显降低。内镜颅底肿瘤切除术的常见并发症包括鼻窦炎和脑脊液鼻漏,尤其是肿瘤切除后颅底结构缺损、蛛网膜下隙甚至第三脑室广泛开放形成的 高流量脑脊液鼻漏(HFCSFR)可以导致颅内感染、颅内积气、脑积水等严重后果,故术后能否达到颅底重建已成为内镜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

随着多层组织重建、带蒂组织瓣等修复技术的广泛应用,术后脑脊液鼻漏发生率明显降低,但处理不当仍易造成严重后果。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开展内镜颅底手术以来共完成400余例,其中52例术中发生高流量脑脊液鼻漏,47例于术中同期完成颅底重建,仅5例重建失败,笔者拟对此5例患者的手术经过进行回顾分析,探讨修复失败原因及防治措施,希望能对神经外科同道减少术后脑脊液鼻漏的发生有所裨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5例患者均为2012年12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神经外科行内镜颅底肿瘤切除术病例,于术中均发生高流量脑脊液鼻漏且首次修补失败,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19-59岁,平均46.20岁。术后经病理证实垂体Rathke嚢肿1例、鞍区蛛网膜嚢肿1例、垂体瘤侵入第三脑室1例、中后颅底内外沟通性三叉神经鞘瘤1例、鞍上-第三脑室颅咽管瘤1例;其中4例经鼻蝶入路分别切除垂体Rathke嚢肿、鞍区蛛网膜嚢肿、侵入第三脑室的垂体瘤和鞍上-第三脑室颅咽管瘤,1例经唇下-上颌窦入路切除中后颅底内外沟通性三叉神经鞘瘤。

1.2脑脊液鼻漏修补方法

1.2.1首次修补术

采用HOPKIN0°和30°内镜(德国Karl Storz公司)分别经鼻蝶(4例)或唇下-上额窦(1例)入路行内镜颅底肿瘤切除术。

(1)经鼻蝶入路(4例):参照文献方法,切开鞍底硬脑膜,开放鞍上池(3例)、同时开放鞍上池和第三脑室(1例),显露肿瘤并切除。根据术中硬脑膜缺损范围,分别以自体中鼻甲黏膜瓣+自体鼻中隔黏膜瓣(1例)、可吸收人工硬膜+自体鼻中隔黏膜瓣(1例)、自体脂肪片+自体阔筋膜+自体中鼻甲骨片+自体鼻中隔黏膜瓣(1例)或自体脂肪片+自体鼻中隔黏膜瓣(1例)等方式进行多层颅底重建,蝶窦腔内以适量明胶海绵填塞,双侧鼻腔采用碘仿纱条填塞止血。

(2)经唇下-上颌窦入路(1例):以尖牙窝为中心,作2 cm的齿銀黏膜切口,于上额窦前壁开窗1.50 cm×1.50 cm,进入上颌窦腔;磨除上颌窦后璧,分离保护翼腭窝内神经血管,充分显露肿瘤并分块切除。肿瘤经骨质吸收的岩骨尖向颅后窝生长,切除肿瘤后上颌窦与颅后窝桥前池和环池沟通,采用人工硬膜封堵扩大的Meckel腔和海绵窦外侧壁形成的筒状窦道内口,颅底硬脑膜外覆盖人工硬膜,再以明胶海绵固定;上颌窦腔内填塞碘仿纱条以固定修复硬脑膜,压迫术区止血,经上颌窦内下壁造口置入下鼻道,便于术后拔出;上颌窦前壁骨瓣复位固定,缝合齿龈黏膜。

5例患者术后早期鼻腔渗液,怀疑脑脊液鼻漏遂行腰大池引流术,3-5d症状无改善,于术后7-10d拔出鼻腔碘仿纱条,鼻腔渗液明显,明确诊断为术后脑脊液鼻漏并行二次修补术。

1.2.2二次修补术

本组5例患者均于首次手术后1周进行二次修补术,手术入路与前次相同。手术探查颅底修复组织,定位高流量脑脊液鼻漏之漏口并查找首次修补失败原因,术中可见1例中鼻甲黏膜瓣与硬脑膜愈合不佳,1例人工硬膜吸收合并鼻中隔黏膜瓣坏死,1例内层人工硬膜吸收、外层人工硬膜与颅底硬脑膜愈合不佳,1例阔筋膜移位未能完全覆盖颅底硬脑膜缺损,1例脂肪片液化合并鼻中隔黏膜瓣部分坏死。二次修补术仍依据“多层组织重建+带蒂组织瓣”修复原则,结合术中实际情况,分别以自体脂肪片+自体鼻中隔黏膜瓣(1例)、自体脂肪片+自体阔筋膜+对侧自体鼻中隔黏膜瓣(1例)、自体脂肪片+自体阔筋膜(1例)和自体脂肪片+原自体阔筋膜+原自体鼻中隔黏膜瓣(2例)等方式重建颅底,术后常规腰大池引流7d二次修补术后1-2周复查头部MRI以观察肿瘤切除和颅底愈合情况,出院后每3-6个月门诊复诊。

2.结果

5例患者首次修补分别采用硬膜外覆盖自体中鼻甲黏膜瓣+自体鼻中隔黏膜瓣(1健、硬膜下覆盖可吸收人工硬膜+自体鼻中隔黏膜瓣(1例)、硬膜下和硬膜外覆盖双层可吸收人工硬膜(1例)、硬膜下覆盖自体脂肪片+硬膜外覆盖自体阔筋膜+自体中鼻甲骨片+自体鼻中隔黏膜瓣(1例)和自体脂肪片+自体鼻中隔黏膜瓣(1例),二次修补改用硬膜下覆盖自体脂肪片+自体鼻中隔黏膜瓣(1例)、硬膜下覆盖自体脂肪片+硬膜外覆盖自体阔筋膜+对侧自体鼻中隔黏膜瓣(1例)、硬膜下覆盖自体脂肪片+硬膜外覆盖自体阔筋膜(1例)和硬膜下覆盖自体脂肪片+硬膜外覆盖原自体阔筋膜+原自体鼻中隔黏膜瓣(2例)。

首次修补术后2例(2/5)于腰大池引流期间发生颅内感染,予万古霉素1g/次(2次/d)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连续治疗7d后症状好转;二次修补术后腰大池引流期间无一例发生颅内感染。5例患者二次修补术后10d拔出碘仿纱条,无鼻腔渗液,提示颅底创面愈合良好。术后1-2周复查头部MRI显示肿瘤均达全切除、颅底重建效果良好。随访12-28个月(平均20个月)无一例复发脑脊液鼻漏。

3.典型病例

例3男性,59岁。因右耳听力减退20余年、间断性头痛3年余,并头晕伴右侧面部麻木2月余,于2015年10月31日入院。患者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耳进行性听力减退症状,未曾就医;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剧烈头顶部疼痛,不伴恶心、呕吐,未予特殊处理;2个月前出现头晕,同时伴右侧面部、口唇部、舌部麻木和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与体征,病程中无畏寒发热、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当地医院头部MRI检查显示右侧中后颅底内外沟通性占位性病变。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睡眠、饮食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入院后体格检查:记忆力下降,右侧面部浅感觉减退,右耳听力下降。影像学检查:头部CT显示右侧中后颅底内外沟通性占位性病变,病灶呈等密度影,中颅底和岩骨骨质破坏(图1)。

图1 首次手术前头部CT显示,右侧中后颅底内外沟通性巨大肿瘤,呈等密度(箭头所示),颅底骨质破坏明显。1a横断面扫描1b矢状位重建

MRI显示右侧中后颅底内外沟通性占位性病变,其内可见嚢性变,病灶边界清晰,形态不规则,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强化,病灶向上生长侵袭颅中窝骨质,侵入海绵窦,经Meckel腔突入颅后窝,推挤压迫右侧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和脑干,病灶下方经翼腭窝、颞下窝延伸至鼻咽、口咽旁,咽部受压狭窄;右侧乳突呈炎症反应(图2)。

图2 首次手术前头部MRI增强扫描显示,右侧中后颅底内外沟通性巨大肿瘤呈不均匀强化(箭头所示),累及颞下窝、翼腭窝、颅中窝口侧部和海绵窦外侧壁,并经扩大的Meckel腔累及颅后窝。2a横断面增强T1WI;2b矢状位增强T1WI;2c冠状位增强T1WI

临床诊断为右侧中后颅底内外沟通性肿瘤。于2015年11月4日经唇下-上颌窦入路行内镜下肿瘤切除术和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术中切除肿瘤后,可见扩大的Meckel腔与海绵窦外侧璧形成筒状窦道,沟通上颌窦与颅后窝环池、桥前池,形成高流量脑脊液鼻漏,以双层人工硬膜分别置于颅后窝硬膜下和颅中窝硬膜外重建颅底,后以明胶海绵团固定。术后7d拔出鼻腔碘仿纱条,可见大量淡红色液体流出,证实为脑脊液。

于2015年11月12日再次经唇下-上颌窦入路行内镜颅底探查术和高流量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术中可见内层人工硬膜吸收、外层人工硬膜与颅底愈合欠佳形成漏口,二次修补以股外侧脂肪组织填塞至颅后窝硬膜下,封堵筒状窦道内口,自体阔筋膜置于颅底硬膜外,明胶海绵团形成“浴缸塞”式封堵窦道外□(图3)。术后10d拔出鼻腔碘仿纱条,未见脑脊液渗出,复查MRI显示肿瘤全切除,颅底愈合良好(图4)。患者共住院20d,出院后随访15个月,肿瘤及脑脊液鼻漏均未复发。

图3 二次修补术中内镜下所见。3a扩大的Meckel腔与海绵窦外侧壁形成的筒状窦道沟通上颌窦与颅后窝;3b以脂肪组织封堵筒状窦道;3c将自体阔筋膜置于颅底硬膜外,明胶海绵“浴缸塞”式封堵窦道外口

图4 二次修补术后头部MRI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全切除,颅底重建良好。4a横断面增强T1WI;4b矢状位增强T1WI;4c冠状位增强T1WI

#五官疾病#肿瘤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