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为主要特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关节炎、痛风石形成和关节畸形,严重者可导致骨关节病变和关节活动障碍与畸形,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性肾石病。男女之比约为20:1,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40~50岁最多见。
主诉
患者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活动障碍及痛风石。
诊断
1.临床表现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起病急骤,常于午夜、凌晨发病,关节明显红肿热痛,剧痛难忍,有压痛。疼痛高峰为24~48小时,持续数日或数周可自行缓解,间歇期完全恢复正常。60%~70%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在以后的病程中,90%患者该部位受累。其次为跗跖、踝、膝、指、腕、肘等关节,可有关节积液。
2.辅助检查
(1)血尿酸测定:血尿酸升高是痛风患者重要的临床生化特点。通常采用尿酸酶法进行测定。
(2)尿尿酸测定:与饮食的结构有密切关系,正常人低嘌呤饮食5日后,24小时尿尿酸排泄量小于3.57mmol(600mg)。若血尿酸明显升高,而24小时尿尿酸小于3.57mmol(600mg),提示肾脏尿酸排泄减少,占90%;大于4.76~5.95mmol(800~1000mg),常提示体内尿酸生成过多,占10%。
(3)血常规和红细胞沉降率检查:急性发作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均可增高,关节炎消退后,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也都可随之下降至正常。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对于痛风的诊断无特异性意义。
(4)尿常规检查:病程早期一般无改变,累及肾脏者,可有蛋白尿、血尿、脓尿,偶见管型尿;并发肾结石者,可见明显血尿。
治疗要点
1.一般治疗包括低嘌呤、低脂肪饮食,多饮水,坚持适当体育活动,防止超重、肥胖,戒烟、戒酒定期健康检查等。
2.无症状期高尿酸血症的治疗一般认为不必药物治疗,但应适当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以降低血尿酸水平。对经饮食控制血尿酸浓度仍超过475μmol/L或有明显家族史者,应考虑药物治疗。
3.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1)秋水仙碱:首剂0.5~1.0mg,口服,以后每小时0.5mg直至疼痛缓解,或出现胃肠道反应不能耐受,24小时总量不超过7mg。
(2)非甾体类抗炎药:吲哚美辛(消炎痛)开始剂量为25~50mg,每8小时1次,口服,疼痛缓解后改为25mg,每日2~3次,直至完全缓解。其他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萘普生、保泰松、氯灭酸等也可使用。
(3)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0mg,每日3~4次,口服,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停药。
4.间歇期及慢性期的治疗(1)抑制尿酸合成药物:别嘌醇为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剂,一般用量100mg,每日1~3次,口服。
(2)促进尿酸排泄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尿酸排泄而降低血尿酸。丙磺舒:初始剂量为0.25g,每日2次,口服。2周后逐渐增至0.5g,每日3次。磺吡酮:为保泰松的衍生物,其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较丙磺舒强,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初始剂量为50mg,每日2次,口服。渐增至100mg,每日3次,口服。苯溴马隆具有较强的利尿酸作用,常用剂量为25~100mg,每日1次,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