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我的扶贫故事】从机关到基层 孙德锦的基层社会治理心经

2020-11-23新闻13

孙德锦是剑河县政法委派驻到革东镇辣子村任脱贫攻坚队队长的一名干部,从机关到基层,面对深度贫困村,孙德锦闯出了一条独特的基层社会治理之路。

革东镇辣子村,截至2019年贫困发生率仍为24.08%。当时的辣子村因为环境卫生脏乱差,被州督战组点名批评,村干也被约谈。孙德锦没想到才到任三天,就遇到了这么一件“辣心”的事儿。

面对如此重重压力,村民传统养成的不讲卫生的习惯,孙德锦也犯了愁,他开始尝试给村民做大量思想工作,但是发现这条路行不通,他开始转换思路,抛开领导包袱,带领全体队员另辟新径。

2013至2014年,剑河县探索推行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得到了省州的认可,孙德锦以此为契机,寻得农村治理的灵感,他尝试将诸如环境卫生,矛盾纠纷调解,饮水安全等任务划分到各个网格小组,由各个网格的格长具体负责每一项工作任务,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作为政法委机关的一名干部,他结合以前的工作经验,将机关工作与基层工作相结合,在制度上下功夫,在管理上求创新,面对居民饮水难、饮水杂、饮水乱的问题,他主张实行居民饮水收费制度。村民们不以为然,纷纷表示我们在这里居住这么多年,从来就没有喝口水还要收费的道理,更不用说管理了,有的人还劝他,你的那一套理论在村里是行不通的,别瞎忙活了。

真的行不通?孙德锦不信邪,不行动,不实践,谁说的都不是真理,于是他开始尝试与村民建立起信任的桥梁,拿成绩来说服村民。了解到村民们最关心的是路的问题,他首先从村里的泥泞路下文章,通过多方协调,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修建了1.8公里的乡间水泥公路,9000多米的入户水泥步道。泥泞的乡间小路变成了水泥公路,村民们都不敢相信。

有了乡村公路的成就,村民们也慢慢打开心结,他趁热打铁,挨家挨户给村民做工作,动员村干主动担任起饮水安全理事会的责任,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饮水安全这事儿定下来,此后用水安全有人管理了,间歇性停水的问题不再发生,现在说起这事儿,村民们都竖起了大拇指。

在农村实行创新管理机制,探索基层治理的法子,这不是孙德锦干的唯一的事,他还在村里搞党员积分制、矛盾纠纷调解、村民环境卫生自我管理等等,他通过利用励志超市的物资平台建立起了《辣子村组长工作奉献积分制管理办法》,形成了组干敢管事、多管事的有效激励机制。自此,实现村民小组的自我管理,减轻村支两委的工作压力。他还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村民集中讨论制定村寨卫生公约,让组长有章可行,村民有约可遵。

孙德锦说:“通过制定公约让村民养成讲卫生的自觉,也能够推动老百姓在产业发展,教育子女方面,在遵纪守法方面的自觉性。”

通过一项项探索,孙德锦成功地把社会治理和脱贫攻坚结合,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仅出色完成了脱贫攻坚的任务,也为下步乡村治理谋篇布局。

村主任刘习说,自从攻坚队进村后,给予村里很大的支援,他们利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使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的辣子村从一个脏乱村摇身一变成为了美丽乡村,环境卫生从被全县通报到被全县表扬,从村民举家外出务工,到许多村民返乡创业,村里的路越修越好、水越改越放心,电越改越安全,讯越改越畅通。

#扶贫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