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常德2653名退捕渔民“转业”

2020-11-23新闻11

记者 姚懿容 通讯员 张麒 黄勇强 胡月 文/图

52岁的揭宏灯最近当上了老板。“这是我以前打渔时从来不敢想的事。”揭宏灯喜滋滋地说。

揭宏灯是常德市桃源县漳江街道漳江阁社区退捕渔民。今年,在桃源县人社部门的帮助下,申请了11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成立湖南丰隆山园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实现了自主创业,并且带动当地23人就业。

退捕渔民再就业是今年常德市稳就业工作的一大重点。自长江禁捕退捕以来,全市人社部门通过送岗上门、技能培训、托底安置等途径,力促退捕渔民转产就业,确保退捕渔民“退得出、稳得住、能就业、有保障”。目前,全市已实现退捕渔民转产就业2653人,有就业意愿未就业人员全部清零。

今年来,常德人社部门在各园区重点企业专场招聘会上,设置了退捕渔民就业和社保政策宣传及服务专区。

送岗上门:专场招聘为就业牵线搭桥

“看了四五家企业,我自己比较中意亚太厨电。”不久前,在石门县人社局为退捕渔民举办的“就业点亮万家灯火”专场招聘会上,退捕渔民于洋找到了满意的工作,签下了就业意向书。

为积极配合常德市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全市人社部门加强退捕渔民信息采集,完善实名制台账,并对录入系统的渔民提供“311”就业服务,即免费提供3次职业介绍、1次职业指导、1次职业培训信息;同时,举办了多场退捕渔民专场招聘会,通过细致对比渔民求职要求与企业招聘条件,有针对性地为渔民推荐就业岗位。

截至目前,常德市共完成建档立卡渔民信息采集4158人,开展岗位推荐547次,职业指导581次,发放就业补贴资金39.4万元。全市举办退捕渔民专场招聘会23场,476家企业共提供岗位1.77万个,退捕渔民及家属进场求职3105人,达成就业意向1486人。

技能培训:一技之长助渔民端上新“饭碗”

“没想到我也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风吹不到、雨淋不到,比以前打渔的日子强多了。”已在长沙工作两个月的周军华笑道。周军华原是安乡县大鲸港镇一名靠水吃饭的渔民,禁捕退捕工作启动后,他参加了县人社局举办的免费技能培训班,结业后顺利应聘到长沙税务干部学校,从事保安员工作。

为让退捕渔民顺利“转业”,常德市人社部门按照精确设计、定点落实的要求,把退捕渔民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免费培训范围,动态跟踪退捕渔民培训需求,对有培训意愿的退捕渔民特别是其中的贫困劳动力和建档立卡“两后生”,开展与其相适应的月嫂、养老护理员、电工、焊工、保安等职业(工种)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让退捕渔民转型为拥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才。

截至目前,全市免费技能提升培训已累计培训退捕渔民484人,发放培训补贴56.78万元,对有培训需求的渔民做到“应培尽培”。

托底安置:公益性岗位免去困难渔民后顾之忧

来自汉寿县坡头镇群英渔场的童中保是一名专业渔民。今年,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上岸,并上交了渔船渔网。但因为要照顾患有残疾的女儿,不能外出打工,又没有专业技能,家庭条件困难,转产之路困难重重。

汉寿县人社局了解情况后,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他找到了新工作,当起了村里的秸秆焚烧巡查员。“这份工作时间比较自由,空闲时还可以兼职打点零工补贴家用,政府送来的‘新饭碗’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童中保感慨。

针对部分退捕渔民因需要照顾家庭、身体欠佳或年龄偏大等原因,不愿意离开家乡到外地就业的情况,常德市人社部门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兜底保障作用,根据“因事设岗、因需设岗”的原则,开发了乡村环境保洁员、森林防护、林木绿化管护保绿员、社会治安协管保安员、乡村道路维护、河渠水库管护、秸秆焚烧巡查等工作岗位。同时进一步加强岗位管理,把好入口关、协议关、管理关,对就业困难退捕渔民进行就近就地兜底安置,确保有就业需求的退捕渔民全部实现转产就业。截至目前,全市利用公益性岗位安置退捕渔民224人。

#就业#求职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