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解读 | 成渝双城计!共建西部科学城,两地委员带来这些思考建议

2020-11-23新闻12

原标题:解读 | 成渝双城计!共建西部科学城,两地委员带来这些思考建议

成渝双城计

今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规划纲要犹如“总施工图”,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至关重要。10月26-29日,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以“一城多园”模式建设的西部科学城,是成渝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载体和主战场。共建西部科学城,推进科技创新合作,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是成渝地区肩负的新使命。日前,川渝省市政协开展远程联合协商,为双方协同共建西部科学城带来深度思考。小编摘编了两地委员带来这些思考建议,一起来看成渝双城“计”!

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四川省工商联主席 陈放

#强化顶层设计

西部科学城要实现合作共赢,离不开顶层设计。建议成立西部科学城领导小组,设置实体化运作的联席会议办公室,制定共建实施方案。争取国家尽快编制出台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形成国家有关部委和成渝两地联合共建协议。 双方要从点球式政策突破,转向系统性政策设计,打通行政壁垒,实现对外开放、生产要素、财税金融、人才引育、医疗社保等一系列政策共建共享,形成系统稳定的制度体系。

要在同频共振中发挥“1+1>2”效果,需要推动错位发展,形成区域创新发展梯次布局。可成立川渝发展决策咨询团,建立区域城市科技创新指导目录,坚持协作发展、错位发展,减少低效重复投资和研发。遴选科技创新基础较好的城市,建设若干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科创基地,优化创新能力梯次布局,按照优势互补、外溢承接的原则,推进“极核、基地、园区”融合发展。

重庆市政协委员、九龙坡区政协主席 郑和平

#推动错位发展

两地推动错位发展,力避同质化竞争,需要优化完善互补共进的产业布局。应按照产业互补、创新共促的原则,遵循“一城多园”的建设思路,加快制定成渝地区创新产业发展规划。

具体来说,可以西部科学城为主阵地,以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南充高新技术产业园、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宜宾智能终端产业园等四川十大产业园和重庆九龙坡、南岸、璧山、江津、永川、荣昌等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园、经济开发区为重要平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规划建设一批既有区域特色、又互补成链的高端、智能产业集群。

重庆市政协副主席 吴刚

#共建共治共享

与我国目前已建设的多个科学城相比,西部科学城以“一城多园”模式共建,分属两个省级行政区,两地相距300公里,协调发展难度不小。这就更要求川渝两省市在各项工作上增进共识、凝聚力量。

在共建、共治、共享西部科学城上下功夫。建议川渝省市可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增加政策协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共建上,加快建设集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于一体的现代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共建“轨道上的科学城”;围绕科学教学、科学研究、科学设施、科学机构、科技人才、科技企业、科技金融、科技交易等,制定西部科学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走“科创+产业”道路,推动产业配套链、要素供应链、产品价值链、技术创新链融合。

共治上,建立长江、嘉陵江等干流、支流跨省联防联控机制;联合制定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标准;联合发布统一的区域环境治理政策法规及标准规范,守护好绿水青山;制定西部科学城社会治理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建立全覆盖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健全区域性重大疫情、重大灾害事故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治理网络,共同打造“平安科学城”。

共享上,推动两地大学大院大所全面合作,联手打造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依托两地优质医疗资源,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医疗网络体系;建立跨区域康养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机制,共同打造“康养科学城”。

四川省政协副秘书长、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专职副主委 沈光明

#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是科研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川渝两地科技政策和服务体系存在短板。促进成渝地区科技资源聚集转化,就要健全完善精准专业的科技服务体系。

建议两地应将科技中介服务业纳入“十四五”规划,推动打造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共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探索建立“个性化”科技中介服务平台。让科技服务根据科研人员或团队的需求提供“量身化”服务,或针对企业需求,反向组建专门研发团队开展“定制化”研发服务。

对应用研究的评价要突出市场评价,着重评价其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取得的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同时,对原有的SCI论文评价机制不能一棒打死,指标设立要强调结果与过程相结合。

重庆大学副校长 明炬

#部署基础研究 整合高校资源

成渝地区高校基础研究短板依然突出,原始创新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优秀人才缺失,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难以形成对创新发展源头的持久支撑。围绕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增强科技源头创新供给“支撑力”,川渝高校迎来新机遇。

建议川渝可前瞻部署基础科学研究,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瞄准国家有需要、川渝有能力的领域推进原始创新,围绕信息安全及集成电路、智能汽车、高端装备、生物技术与医药等重点领域,联合打造基础研究多元群落,超前规划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国际前沿技术研究;建立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发展,加强国家基础研究基地和创新平台建设。

同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为桥梁,围绕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协同,整合资源,找准优势,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科研创新体系。积极设置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相关专业。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科学及智能制造、智能交通、精准医疗、先进汽车、新材料、新能源和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加强合作,打造特色学科群。

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通信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邢海英

#抢抓5G机遇 推动产业变革

打造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赋能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是务实之举、当务之急。建议制定“成都、重庆两中心5G网络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打造全国一流的5G精品网络。实现成渝高铁、高速公路沿线全覆盖,打造5G网络建设标杆区。部署双城交通要道沿线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重点城镇、旅游景区5G网络,支撑成渝特色产业发展。深入实施5G+工业互联网战略,分步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助力企业生产体系变革。

综合 四川日报 重庆日报

编辑 罗梦丹

校对 冉晖昱 全威帆

审核 黄鑫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