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的反应抗日战争时期的影视作品中,大刀出现的频率很高,而且在主角手中,似乎一刀在手,便可以天下无敌了。
久而久之,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也受了这种影响,觉得大刀是对付日军的法宝,是以劣势装备对抗现代化装备的典范。
然而现实很残酷,战争更加残酷,作为冷兵器的大刀,在对抗日军的现代化兵器时,精神作用大于实际作用,更多的只是一种不屈的意志象征,而作为兵器,即便是辅助兵器也非常的勉强。
那么,在肉搏战中,对抗同为辅助兵器的刺刀,又是孰优孰劣呢?这就得从兵器的使用特点和使用人员来做综合分析了。
大刀受制于形制,以对敌人上半身劈砍为主,因为刀身沉重,一旦得手,敌人不死既伤,如果用步枪格挡,步枪也会遭到损害。
但是大刀必须在勇敢,且训练有素,体能充沛的士兵手中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在冷兵器搏击中,刺其实比砍劈更致命,而且耗能更少,黑帮火拼的时候,多使用轻薄的西瓜刀砍劈就是这个道理,不容易砍死人,毕竟大家是出来求财的。还有的流氓虽然喜欢用更容易携带的三棱刮刀、匕首、长折刀(牛角刀)捅人,但一般也是捏着刀尖,捅人的大腿或者臀-部。
因为就算是流氓打架也懂得,伤人是一回事,弄出人命又是另一回事了。
但是打仗不同,一旦到了短兵相接肉搏的时候,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大刀之所以能砍死人,是因为厚重,再加上砍劈的惯性,一刀斩首,或者砍断人的肩胛骨都不是问题,但却有两个缺陷,一是一旦砍下,招数必须用尽,基本没变招的机会,二是使用者要有力气,而且步伐灵活,进退有度。
而这在当时,军饷不齐备,营养不充足的中国军队里,何其难哉,喜峰口之战29军选拔精锐对日军突袭,除了大刀还使用了大量的手榴弹,歼敌800余人,自身也损失差不多600人,这一仗打下来虽然大胜,但是当时能站着的也没几个人了。考量到牺牲的都是精挑细选的身强力壮的士兵,这一仗实在也没占什么便宜。
而相对刺刀,大刀较短,动能消耗大,不适合在开阔地与刺刀搏斗,并且个人动作幅度大,不容易配合歼敌,以短兵对长兵,以单兵对配合,体能消耗又大,因此在开阔地,大刀实在难和刺刀对抗。
但是在工事、房屋巷战,树林等空间中大刀又比刺刀占优势。
而大刀最适合的还是偷袭,最适合的还是主动进攻,不管结果如何,我这一刀先玩儿命砍下去再说,遇人砍人,遇枪砍枪,反正是不能让日军先动手,一旦日军用刺刀隔开了两人之间的距离,大刀就没有优势了。
另外在抗战中还专门有依仗着人数优势,专门豁出去一个士兵用身体去硬接日军的刺刀,然后趁着日军拔不出刺刀的时候,另外两个士兵上去砍死那个日军的搏命战术。
当时还有个传说,肚子上挨一刺刀没关系,最多是肠子多几个眼儿,但是腿上挨一刺刀就麻烦了,打也打不动,跑也跑不动。
有这样的传说流传,足以说明当时的战斗有多残酷。
综上,大刀要想在于刺刀肉搏的战斗中获取优势,除了要把控战场形势,主动在有利地形上开展战斗外,还需要加强士兵的训练、勇于牺牲精神的培养,更重要的,士兵要有充沛的体力,简单的说,起码得吃得饱啊。
但是那时候的中国士兵,吃饱都是一种奢求,更别提什么营养餐了。并且话说回来了,真要是有钱能让大家都吃饱吃好,也就不需要用大刀搏命了。
正面战场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使用大刀是第一次长沙会战期间,68军大刀队与日军肉搏,歼敌300余人,日军见顶不住了,就使用了毒气,大刀队中毒四百余人。
之后,在正面战场上几乎没有大刀出现了,肉搏都是用刺刀,仅有军法处和督战队装备了部分大刀,有点起“依仗”的作用。
大刀作为一种兵器,是不屈的精神体现,也是无奈的选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