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济宁高新区新旧动能转换塑造发展新优势

2020-11-23新闻21

近年来,高新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培育发展新动能,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重、发展为要、实干为先”,聚焦济宁市“新旧动能转换增长极、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的战略定位和“3-5年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的战略目标,以四大产业集聚区、蓼河新城、济宁创新谷三大空间载体为核心,不断植入追“高”逐“新”的深厚基因,一批大项目落地开花,动能转换成色更足,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实。下一步,高新区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实现高质量发展。

推动产业升级 培植经济发展新动能

11月9日下午,记者在山东十田重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看到,技术工人正在进行装配、整备、检测等工序。与其他挖掘机车间不同的是,这里生产的是节能挖掘机,该公司生产的混合动力大型挖掘机对比目前市场上同功率挖掘机,节能效果高达30%以上。山东十田重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凌在山告诉记者,该公司是一家专业专注研发、生产大型挖掘机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最早生产节能挖掘机的企业之一,拥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其核心节能技术普适性高,可应用于全线产品。作为大型节能挖掘机的领航者,公司开发的混合动力大型挖掘机SH520-9节能效果达到了30%以上,其拥有专利的蓄能回收技术相比传统节能技术优势明显。随着相关领域的技术革新,公司不断针对具体产品细化改革,改良性升级共计六次,核心技术始终位于节能挖掘机领域尖端。

十田人秉承“节能”“高效”的理念领跑市场,以实际行动诠释节能不减能效,这是高新区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大力改造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的真实写照。近年来,高新区严格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法规,深入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全力培植经济发展新动能,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的思路,探索实行“招商+公司”的招商运作模式,突破市场化招引项目的路子。三年来,共引进落户产业项目264个,投资总额达1176.5亿元。其中500强项目25个,500强招引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建成投产项目179个,在建项目85个。进一步壮大了产业规模,提升了产业发展层次。

另外,建立梯度企业培育机制,实施了企业内生计划,建立百家成长、千家培育企业梯队。实行领导干部包保联系制度和专班小组服务制度,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截至目前,培育了泰丰、源根、通佳等17家瞪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山推机械、博特精工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军(培育)企业6家,浩珂科技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家;推动山推、辰欣、重汽等龙头企业增资扩产和新上项目,近三年获批省级重点项目15个,总投资130.4亿元,形成了强企领航、梯次跟进的企业发展格局。同时,深入实施质量强区和品牌兴区战略,大力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树立企业质量标杆,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弘扬老品牌、做强大品牌,培植特色品牌、打造百年品牌,打造山推、如意、辰欣等50个国内外知名的产品、企业、行业和区域品牌,实现“高新制造”向“高新质造”转变,推动品牌优势向价值优势转变。截至目前,高新区企业共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0个、山东省著名商标24个、山东省省长质量奖3个、山东省高端品牌培育企业8个。

推进技术改造 开启智能新时代

11月4日,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全球首台纯电推土机、国内首台无人驾驶推土机,全新的智能产品展现了向智能制造转型的最新成果。这些年来,山推围绕“数控”和“智能”,突出“智慧”概念,将数字技术融入到新产品导入、研发与制造环节,加快产品智能化进程。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山推将互联网思维融入技术升级,推动产品向“智造”转型,形成了“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创新发展模式,已实现智能产品、智能制造、智能服务一体化的全方位生产格局,向高质量发展跃迁。

山推工程机械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侯衍华告诉记者,DH17 C2U无人驾驶推土机,配置高性能车载计算平台、北斗高精定位系统,采用模块化、系统化设计应用,加持5G智能通信,为“云+端”数字化智能集群作业实现空间、时间、状态等数据共同服务于施工奠定了技术和产品基础。未来,山推将通过无人驾驶产品,形成无人化、智能化的施工群,最终实现通过智能设备机群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智能施工解决方案,同时也将以让施工更简单解决施工痛点为目标,为客户提供更多马力段、更多配置的无人驾驶推土机。全球首台纯电推土机——山推SD17E-X推土机实现了设备端“零”排放,绿色动力,节能环保,与传统燃油设备相比,整体使用成本降低60%以上。“两款智能推土机产品的同时问世,是山推在智能化转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未来,山推将继续实施产品驱动发展战略,将一系列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转化为前进的新动能。”侯衍华说。

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高新区加速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实施了以机器换人、企业上云为核心的企业技改振兴工程,积极推进产品换代、电商换市、制造换法、业态换新、机器换人、腾笼换鸟六大行动,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柔性制造和网络协同制造。截至目前,共推动山推、如意、泰丰等26个自动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培育了辰欣、鲁抗、通佳等13家企业通过国家和省两化融合贯标试点;组织14家企业开展了12个技术改造项目、2个机器换人项目专项资金申报工作,拟申请奖补资金2200余万元。同时,着力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引进了华为大数据中心、迈迪工业互联网、西门子中国、万腾电子科技“腾云”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入区,重点打造了华为产业云创新中心、济宁-西门子工业互联网创新赋能中心、迈迪工业互联网云平台、腾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一方面为制造业上下游的信息沟通和产品选型、生产制造、售后服务、产品追踪搭建起稳定的大数据基础,促进高新区制造业提质增效;另一方面建设区域工业互联网创新赋能中心,为高新区企业提供智能诊断,利用前沿自动化、工业物联网、数字化仿真等技术开展智能制造创新技术试点。其中,山东中煤集团建设的亿矿云工业互联网平台被评为山东省企业上云优秀行业云平台,是全市3个省级产业互联网平台之一。

此外,积极开展“企业上云”行动。进一步拓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全产业链集成运用,努力打造智能生产线,培育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智能装备产品、“上云”标杆企业,推动传统生产模式向“制造+服务”转型。同时,继续加强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引进和培育,加速生态打造,培树工业互联网标杆项目,充分利用腾云工业互联网、迈迪工业互联网等平台,组织区内企业开展企业上云、设备上云,培树上云标杆企业。近三年引导上云企业120家,享受补贴200余万元,较2017年增长91%,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管理进一步提升。

打造产业集群 提升区域集聚力

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高新区继续优化产业布局,集聚优势资源攻坚高端装备、医养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四大产业发展,推进主导产业链强链扩链,着力打造四大产业集聚区。通过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促进全区新旧动能转换迈出坚实步伐。

在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高新区不断出台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发展,通过实施产品换代、电商换市、制造换法、业态换新、机器换人、腾笼换鸟六大行动,使传统企业焕发新活力。截至目前,高端装备产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206家,2019年总产值突破350亿元,较2017年增长77%,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被工信部评为五星级产业示范基地。

高新区医养健康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产业基础优势,是国家生物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济宁市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产业底蕴厚重,产业特色明显,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高新区不断发力医养健康企业,对内重点扶持辰欣药业、鲁抗医药,对外引进了生命科学中心、诺贝尔奖科学实验室,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医养健康类企业143家,形成了以辰欣药业、鲁抗医药等企业为龙头的集化学药、生物药及中成药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为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及以奥能医疗为代表的医疗器械产业链和以生命科学中心为代表的体外诊断产业链。

新一轮产业变革正席卷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其中举足轻重,是当之无愧的风口产业。能否及早看到产业机会、及早布局,关系着城市及企业在未来产业格局及竞争中的话语权。高新区着眼未来,一方面通过引进华为、海富电子等国际国内一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迅速带动产业发展,一方面培养了广安车联、英特力光通讯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实现了企业梯队发展的良好格局。通过多种形式的产业引导和企业孵化,高新区先后获批山东省唯一的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和首批省级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国家火炬光电信息产业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国际创新园”和“国家北斗产业示范基地”,信息产业集群逐渐形成了“大集群,小集聚,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产业带动支撑作用开始逐步显现。

在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更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新区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高新区聚集了如意纤维材料、远山半导体、山大新材料、纬世特新材料、瑞城宇航碳材料等25家规模以上企业,近年按照“园区化聚集、规模化发展”的原则,聚焦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先进碳材料、应急安全新材料、纤维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突破先进工艺和关键技术,加快集群化招引、产业化应用、项目化落地,突破先进工艺和关键技术,拓展下游应用领域,产业聚集效应日益显现。

创新人才机制 健全保障机制

“近年来,济宁高新区不断健全保障机制,支撑新动能,如强化人才智力支撑、强化有效资源配置支撑、产城融合赋能升级等。”高新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王继臣告诉记者,高新区成立了高新区新旧动能转换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引领区建设和发展;组建了高新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办公室,负责新旧动能转换工作。成立了高新区产业集群培育指挥部,建立四大产业集群、十条产业链相对应的群长链长体系,实行群长、链长负责制,建立“九个一”工作机制;不断深化“亩均论英雄”理念,建立了符合高新区发展实际的企业综合评价体系,实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创新绿色发展机制,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标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同时,以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为统领,把人才作为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加速聚集高层次创新团队、高素质企业家队伍等,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人才智力支撑;依托大学园、留学生创业园、国际合作基地等平台,吸引更多海内外创新人才;依托济宁技师学院等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探索技能人才工学一体双元制培养模式。高新区按照“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建设了蓼河国际英才港。截至目前,全区共引进海内外合作院士12名、国家级重点人才23名、省“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35名,高层次人才占到全市的33%,企业从业人数达到13万人,硕士学历以上人才突破4000人。

此外,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的总体要求,树牢“当好店小二、服务零距离”理念,破解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痛点和瓶颈,建立了统一的“乡呼县应、上下联动”响应平台,市县同权率达到100%。创新推行开户即开业、拿地即开工、建成即使用、呼叫即回应的“四即模式”,探索实施企业开办政务事项“承诺告知制”及“证照联办”制,推行“一窗通”系统全程电子化登记,整合企业开办为一个环节、一次提交,企业登记即时办结。加快手续办结速度,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1个工作日办结,项目审批30个工作日办结,投资项目从土地审批到开工建设全流程不超过100天,每天平均有22.4家市场主体在高新区诞生。加大容缺受理力度,试行容缺受理、办理、预批复制度,企业投资项目实行100%容缺。创新企业服务“特派员”制度,成立22个“一对一”服务专班,政务服务热线结果满意率位列全市第1。

强化科技创新 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王继臣表示,下一步,高新区将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核心,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实现高质量发展。围绕高端装备、医养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建链、强链、补链,全力抓好项目招引工作,重点突破国内外500强和十强产业项目招商。同时做好区内企业转型升级、扩能增产文章,实施四大产业集群倍增计划,实现新产业和传统产业同步发展,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更多项目支撑。到2025年,实现全区产业集群能级显著提升,培育形成高端装备1个1000亿级产业集群,医养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3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总体规模达到2500亿元,占工业经济整体比重超过90%。

同时,通过强基工程、贷款贴息等政策加大对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技术升级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与产业发展基金,推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扶持重点企业膨胀发展、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全力加快济宁创新谷、山推协同研究院、重汽扩能增产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通过落实惠企政策、减费降税、提升营商环境、人才引进、资金扶持等措施,助推区内企业技术改造、两化融合、转型升级和实施六换工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区内传统企业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支持高新区企业创建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协助企业引进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等,推进企业与大学院所研发机构合作,不断提升高新区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新旧动能转换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此外,吸收借鉴先进经验,探索新旧动能转换有效模式。目前,高新区支持龙头企业新上项目,主要以土地、资金、政策等要素保障项目建设,以后将探索支持企业新旧动能转换新模式,转向更多的依靠现有资源实施技术改造和新上项目,保障企业人才引进和培育、科技研发、基金投资等,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记者 曹俐 通讯员 仇鲁阳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