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唯晨
李白有诗云:“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他能写出这句话一点都不稀奇,毕竟李白的一生简直就像是一场梦,还是场噩梦,若论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水平,怕是李白自称第二,没什么人敢轻易称第三。
再说回《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此人除了也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之外,还不学无术,他的这唯一作品也是在父亲故去,妻离子散,孑然一身经历人生苦难之后的回忆记录。
通篇没有悔恨,却写满了悔不当初,若人生能够重来,我想沈复定不会再继续自己的恋爱脑。
记载上的沈复是文学家,这个名头确实不小,但他的实际学历却不高,在他的简介上明明白白写着“未参加过科举考试”,他之所以不参加科举考试并不是不想做官,而是级别不到,按现在的学历等级来分析,他大概就是不曾参加高考的那一类人。
不过这一点都不奇怪,从作品中就能看得出,他从小并不受母亲的待见,作为长子被过继给了堂伯父,这一点别说在当年就是现在也很少会有人愿意,毕竟中国人讲究多,长子长女在一个家庭中的分量不言而喻,可偏偏沈复就被过继给人了,并且他的母亲也不怎么疼爱他,很是偏心弟弟启堂,这一点在后面启堂结婚,家里让他们两口搬走腾房子,就能看得出来。
按理说沈复和陈芸的婚姻应该是受到父母祝福的,至少母亲应该很疼这个儿媳妇,原因很简单,芸娘是沈复舅舅的女儿,在亲戚关系中,舅舅就是母亲的兄弟,如果陈芸没和沈复结婚,她自然是要喊沈复母亲一声姨娘的。
这关系是十分亲近的,沈复的母亲一方面是芸娘的娘家人,另一方面又是她的婆婆,有这份关系在,想必婆媳之间应该不会生出什么大的矛盾。
可偏偏在沈家,这原本是娘俩的两个人,成为婆媳之后,不仅没能避免矛盾,似乎还比别家的矛盾更深。
唯晨仔细想了想原因,大概有两个,首先,芸娘识字,婆婆不识字,在过去女子无才便是德,大门大户的女子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芸娘不仅识字还“不懂事”。
其次,芸娘和沈复恩爱有加,但公婆的感情却不怎么样,这定会惹得婆婆心生不满,哪怕这个婆婆是亲姨娘也不成。
人的本性就是能够轻易原谅自己或自己亲人的错误,却会对关系稍远之人的不周全耿耿于怀。
就拿沈复带着芸娘逛庙会这件事来说,终究是纸包不住火,婆婆肯定会知道的,虽然是沈复怂恿着芸娘出去玩的,但到了她的婆婆,沈复母亲那里,就成了儿媳不学好,出去乱逛,坏了家门规矩。
在那个年代那个家庭,做出错事定是要有人承担责任的,这个责任便只能有芸娘这个“外人”来承担了。
再后来沈家大概是看沈复夫妇始终没有出息,便放弃了对他们的期望,特别是沈复的母亲,所谓养儿防老,既然大儿子指望不上,那边全身心地去“讨好”小儿子启堂。
启堂这个人在还是孩子的时候就没什么好心眼,喜欢撒谎,他贪玩借了邻居家的钱财迟迟不还,还找了嫂子做担保人。
这下可好,人家讨债的找到了芸娘催债,芸娘一介妇人,既不当家也不掌控财政大权,自然是要跟沈复商量,却不想这封信被公公看了。
家里马上炸开了锅,启堂便趁乱装无辜,坚决否认自己曾借过钱,反咬一口说是嫂子借的钱,为人父母总是愿意相信自己孩子的话,更是打心眼里认定自己家的娃是乖孩子。为此陈芸在这个家里便更没地位。
在各种误会的积累和加深下,一家人的关系越来越貌合神离,到最后干脆撕破了脸皮,沈家逼着沈复休妻,这可真是个凄凉的事情。
要知道陈芸嫁到自己姨娘家的时候,自己娘家可以说是没人了的,日子过了孩子也生了,人到中年身患重疾,还要面对婆家逼老公休妻,这无疑是在将一个弱女子往绝路上逼。
好在沈复虽然没什么大本事,个人能力也差得很,但他还算是个恋旧的善良人,思来想去最终决定抛弃子女和父母,跟着妻子远走他乡。
本以为事情缓缓就会过去的,却没想到这一别便是同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个人的永别。
妻子身患重病不治而去,父亲也不告而别,最让人痛心的是那唯一的儿子逢森明明是个乖巧的孩子,正直青春年少却也糊里糊涂地夭折了。
关于逢森的故去,后人们有很多的猜想,这个孩子的夭折并没有那么简单,从各个细节来看,都颇有“找草除根”的味道,至于其中的真实原因,时日已久我们不得而知,相比当年的沈复是清楚的,但他已经心如死灰不愿再说,便没人去追究。
落魄了的人总是可怜的,落魄的芸娘即便嫁到亲姨娘家依旧不被人疼,落魄的沈复,哪怕是亲妈亲弟弟都不愿意拉他一把,甚至还装模作样落井下石。
世事从来如此,人在落难后,才能看得出世态炎凉。
-唯晨陪你细数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