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11月21日,以“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探讨交叉学科视野下的新文科”为主题的“人因工程与认知科学视野下的新文科研究”高端论坛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举行。来自心理学/认知科学、语言研究、人工智能领域的八位从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两方面,作了学术分享和前沿报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李小牧、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刘晓堪出席并致辞。
论坛现场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方方,探讨了人脑注意地图(包括saliency map和priority map)与初级视觉皮层(V1-V3)之间的关系,并基于theta波在时间序列的振荡讨论了多重特征的注意问题。
中国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导陈宝国基于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以及学习范式,探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一词多义学习过程中如何受到主次要意义的变化以及不同词性的调节。
北京市政府外事办公室信息中心主任姜伟结合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过程中的六个典型应用案例,讨论了如何将新文科研究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在聚焦业务应用场景的同时,姜伟分享了如何基于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中种种具体实践,指出文科学生具有“数据思维”的重要性,强调新文科建设要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与社会应用紧密结合,通过新形态的公共服务产品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表达能力。
作为中国“数据科学50人”成员之一,丁磊博士曾任PayPal 全球消费者数据科学部创始负责人、百度金融首席数据科学家。他强调“AI思维”与“人类思维”、“互联网思维”的不同典型特征,结合企业营销、金融企业、教育行业与医院等应用场景具体剖析了AI思维如何在行业成功落地,实现业务中多方的“帕累托最优”。
阿里巴巴达摩院机器翻译首席科学家、语言智能实验室资深算法专家骆卫华博士介绍了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中经典技术及算法以及目前最前沿的研究方法和模型,探讨了如何基于知识融合与人机协同来破解机器翻译中所存在的算力竞争陷阱。
八位专家为在场师生作精彩报告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杜忆介绍了如何结合使用磁共振成像、经颅磁刺激和脑电技术,探讨了如何从辨析不同音位分析入手,进而分析音乐家与一般人的大脑在编码和表征连续语音上的可能个体路径差异。
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秘书长兼副会长张辉基于在母语加工中现有ELAN/LAN、N400、P600效应的不同表现,讨论了现有总平均方法可能产生的弊端以及现有的可能解决方案,提醒研究者不应该忽略被试的个体差异问题。
中国阅读教学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多语言脑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范琳借助半视野速示技术,考察了在不同阅文本制约度下,阅读预期推理加工是否同时受到阅读者元理解监测能力的影响。
论坛汇集了高校、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的专家学者,探讨外语类高校在新文科研究中可能的交叉合作方向、融合发展路径与转换应用场景。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计100余名师生参加。(肖春芳)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