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64年6月,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江苏南京)被清军攻陷,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一个月过后,在平定太平天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刘铭传被实授直隶提督,提督在武将中基本是最高位置了,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省军区司令员,可谓是位高权重!
刘铭传铜像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那就是刘铭传的直隶提督是实授而非记名!所谓记名,也就是储备人选,清朝晚期各种记名提督、记名总兵简直是多如牛毛,但是实授提督的就不一样了,这是享有实权的最高军职,整个大清也不过十几个实授提督,而刘铭传那一年才28岁,年轻有为意气风发!作为李鸿章最倚重的淮军大将,刘铭传俨如一颗耀眼的明珠令天下瞩目,所有人都看好刘铭传的大好前程!可让所有人大失所望的是,仅仅五六年后,才34岁的刘铭传就告老还乡了,就此隐退了长达十四年之久。这是为什么呢?此事还要从刘铭传的经历说起
“淮军头一号猛将”刘铭传
刘铭传,字省三,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淮军第一名将,同时他也是清朝台湾省第一任巡抚。刘铭传出身绿林,骁勇善战,李鸿章创建淮军之初,刘铭传率先带领部下投入其麾下,曾国藩曾经为刘铭传相过面,他夸赞刘铭传:“脸上有麻者(刘铭传脸上有麻子绰号刘六麻子)帅才也”,因此淮军大帅李鸿章对刘铭传格外器重,上海整军时,刘铭传所部是淮军第一个装备洋枪洋炮的部队,刘铭传的“铭字营”也因此成为淮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刘铭传老照片
李鸿章对刘铭传青睐有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刘铭传很能打,淮军攻打无锡,刘铭传一马当先,擒杀太平军潮王黄子隆以下两万多人;淮军攻打常州,刘铭传跟太平军常州守将护王陈坤书足足打了四个月,最终刘铭传获胜,太平军猛将陈坤书战死;太平天国覆灭后,刘铭传奉命追杀“幼天王”洪天贵福,湖州一战,刘铭传击败太平军堵王黄文金,黄文金战死。
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争中,刘铭传逐渐成长为一个方面主帅,他的“铭字营”兵马高达九千余人,仅洋枪就装备了四千余支,刘铭传在淮军中已经成为仅次于李鸿章的人物,史称“淮军自程学启殁后,铭传为诸将冠”!
李鸿章老照片
刘铭传的另一面:杰出的政治家、实干家、洋务干将
在当时很多人的印象中,刘铭传不过是一介赳赳武夫,但是其实不然,刘铭传是典型的“外粗内秀”,他的胸中怀着无尽的抱负、装着锦绣的江山,他跟他的大帅李鸿章一样都是坚定的洋务改革派,他对练兵、修建铁路等诸多方面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铭传至京,疏陈兵事,略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其机括则在铁路。铁路之利,不可殚述,于用兵尤为急不可缓。中国幅员辽阔,防不胜防,铁路一开,南北东西呼吸相通,无征调仓皇之虑,无转输艰阻之虞,从此裁兵节饷,并成劲旅,一兵可得十兵之用。权操自上,不为疆臣所牵制,立自强之基础,杜外人之觊觎,胥在于此。”疏上,虽格未行,中国铁路之兴,实自铭传发之。——《清史稿.刘铭传列传》
刘铭传剧照
可惜清朝依然是奉行“以文制武”的国策,所谓“武将不如狗,驱使总由人”指的就是刘铭传这些武将所处的恶劣生存环境,在大清国,要想有所建树,最起码也得是个巡抚、总督一级的官吏才能有那么点儿话语权,而武将永远只有被指挥的份儿!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些人虽然也都是靠着军功起家的,但是别忘了,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进士及第,左宗棠虽然没考中进士,但人家也是举人出身,名满三湘的大才子!所以说,清朝的上层建筑还是由考试上来的文官组成的,刘铭传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只有一个办法,跳出军界跻身政界,具体来说就是让李鸿章保举他出任巡抚一级的高官!
事实上,李鸿章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他何尝不想让自己的得力部下出任封疆大吏呢?这样既可以实现属下的抱负,也能壮大自己的实力,可是让一个武将出任封疆大吏哪有那么简单呢?
李鸿章全家福
且不说那些对洋务派视若仇雠的顽固派重臣不会重用刘铭传,就光是李鸿章的那些对手们也不会让刘铭传轻易上位成功的。比如,直接导致刘铭传心灰意冷卸甲归田的就是李鸿章政敌左宗棠对刘铭传的打压。
督军陕西,刘铭传左宗棠“针尖对麦芒”
公元1869年,刘铭传被任命为督办陕西军务,目的是剿灭当地的起义,没想到仗还没打,刘铭传就遇到了更硬的茬子——陕甘总督兼督办陕甘军务左宗棠。左大帅在近代史上的功绩用彪炳千古来形容丝毫都不为过,但是他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一般有本事的人脾气都大,左宗棠就这样,他傲气冲天,连曾国藩、李鸿章都不如他的法眼,那刘铭传这晚辈中的晚辈就更不入左宗棠的眼了!
左宗棠画像
左宗棠当时在西北基本上已经是一把手了,跟年羹尧当年在西北的势力一样庞大,所以清廷派淮军系统的刘铭传驻防陕西,一方面是为了尽快剿灭起义,另一方面也是要分一分左宗棠的权力,这是古代帝王非常常见的“制衡之术”。
如果说刘铭传像个小媳妇儿似的忍者左宗棠也就罢了,可偏偏刘铭传也是个火爆三丈的急脾气,当年在军中那也是“口吐芬芳”,动不动问候别人祖宗十八代的人物,面对左宗棠的咄咄逼人,刘铭传还没跟起义军打仗,就先跟左宗棠呛呛起来了,左宗棠不仅打仗猛,骂起人来也很猛,两人基本上就是“针尖对麦芒”斗得不可开交,清廷统治者装聋作哑坐山观虎斗!
官高一级压死人,刘铭传毕竟是左宗棠的下属,因此屡次争斗都败下阵来,十分沮丧,李鸿章急得直跺脚,他力荐刘铭传出任陕西巡抚,这样一来双方都是封疆大吏,虽然还有隶属之分,但是可以避免许多的冲突!清廷几乎没有犹豫,就驳回了李鸿章的奏折,清廷要的就是这效果,一手打击湘军系统的左宗棠,一手打击淮军系统的李鸿章,这种“大好形势”怎么能破坏呢?
刘铭传剧照
刘铭传为此更加心灰意冷,他向朝廷上疏,以自己“头痛欲裂”为由获准三个月休假。万万没想到,就是在刘铭传休假的这段时间,刘铭传的“铭军”竟然发生了哗变,因为刘铭传休假后,统领“铭军”的主帅居然是湘军系统的曹克忠,湘军将领带淮军的兵,不哗变才有鬼呢?
刘铭传很快对此事做出了反应,他直接上疏辞去一切军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像刘铭传这样非正常辞职的古代官员,辞职的原因无外乎以下两个,第一是如果不辞职,会遇到比辞职更倒霉的事儿,第二就是怀才不遇,有志难伸。
很遗憾,刘铭传两个全碰上了,一是因为他没当上巡抚一级的封疆大吏,作为武将难以实现胸中抱负,第二就是,刘铭传得到了风声,朝廷里有人因为“铭军哗变”而弹劾他,李鸿章的政敌们也都对此推波助澜,大有把刘铭传往死里整的意思,刘铭传干脆以退为进辞职了事,更重要的是,刘铭传也确实心灰意冷了,他辞官辞得非常决绝,这一退就退隐了十四年,直到中法战争爆发,刘铭传才重出江湖,就任台湾省第一任巡抚!
刘铭传铜像
结语
刘铭传的十几年闲废人生,不单单是他个人的悲剧,同样也是当时大清帝国普遍存在的现象。想做事的人,被各种污蔑、排挤、打压,而一心做官不做事的人却在官场上一路绿灯。“官以宠进,政以贿成”就是大清末年的真实写照,仅凭这一二君子是压根儿改变不了那浑浊的世道的。
来源:环球美食家#刘铭传#李鸿章#左宗棠收藏
刘铭传老照片
李鸿章对刘铭传青睐有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刘铭传很能打,淮军攻打无锡,刘铭传一马当先,擒杀太平军潮王黄子隆以下两万多人;淮军攻打常州,刘铭传跟太平军常州守将护王陈坤书足足打了四个月,最终刘铭传获胜,太平军猛将陈坤书战死;太平天国覆灭后,刘铭传奉命追杀“幼天王”洪天贵福,湖州一战,刘铭传击败太平军堵王黄文金,黄文金战死。
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争中,刘铭传逐渐成长为一个方面主帅,他的“铭字营”兵马高达九千余人,仅洋枪就装备了四千余支,刘铭传在淮军中已经成为仅次于李鸿章的人物,史称“淮军自程学启殁后,铭传为诸将冠”!
李鸿章老照片
刘铭传的另一面:杰出的政治家、实干家、洋务干将
在当时很多人的印象中,刘铭传不过是一介赳赳武夫,但是其实不然,刘铭传是典型的“外粗内秀”,他的胸中怀着无尽的抱负、装着锦绣的江山,他跟他的大帅李鸿章一样都是坚定的洋务改革派,他对练兵、修建铁路等诸多方面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铭传至京,疏陈兵事,略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其机括则在铁路。铁路之利,不可殚述,于用兵尤为急不可缓。中国幅员辽阔,防不胜防,铁路一开,南北东西呼吸相通,无征调仓皇之虑,无转输艰阻之虞,从此裁兵节饷,并成劲旅,一兵可得十兵之用。权操自上,不为疆臣所牵制,立自强之基础,杜外人之觊觎,胥在于此。”疏上,虽格未行,中国铁路之兴,实自铭传发之。——《清史稿.刘铭传列传》
刘铭传剧照
可惜清朝依然是奉行“以文制武”的国策,所谓“武将不如狗,驱使总由人”指的就是刘铭传这些武将所处的恶劣生存环境,在大清国,要想有所建树,最起码也得是个巡抚、总督一级的官吏才能有那么点儿话语权,而武将永远只有被指挥的份儿!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些人虽然也都是靠着军功起家的,但是别忘了,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进士及第,左宗棠虽然没考中进士,但人家也是举人出身,名满三湘的大才子!所以说,清朝的上层建筑还是由考试上来的文官组成的,刘铭传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只有一个办法,跳出军界跻身政界,具体来说就是让李鸿章保举他出任巡抚一级的高官!
事实上,李鸿章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他何尝不想让自己的得力部下出任封疆大吏呢?这样既可以实现属下的抱负,也能壮大自己的实力,可是让一个武将出任封疆大吏哪有那么简单呢?
李鸿章全家福
且不说那些对洋务派视若仇雠的顽固派重臣不会重用刘铭传,就光是李鸿章的那些对手们也不会让刘铭传轻易上位成功的。比如,直接导致刘铭传心灰意冷卸甲归田的就是李鸿章政敌左宗棠对刘铭传的打压。
督军陕西,刘铭传左宗棠“针尖对麦芒”
公元1869年,刘铭传被任命为督办陕西军务,目的是剿灭当地的起义,没想到仗还没打,刘铭传就遇到了更硬的茬子——陕甘总督兼督办陕甘军务左宗棠。左大帅在近代史上的功绩用彪炳千古来形容丝毫都不为过,但是他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一般有本事的人脾气都大,左宗棠就这样,他傲气冲天,连曾国藩、李鸿章都不如他的法眼,那刘铭传这晚辈中的晚辈就更不入左宗棠的眼了!
左宗棠画像
左宗棠当时在西北基本上已经是一把手了,跟年羹尧当年在西北的势力一样庞大,所以清廷派淮军系统的刘铭传驻防陕西,一方面是为了尽快剿灭起义,另一方面也是要分一分左宗棠的权力,这是古代帝王非常常见的“制衡之术”。
如果说刘铭传像个小媳妇儿似的忍者左宗棠也就罢了,可偏偏刘铭传也是个火爆三丈的急脾气,当年在军中那也是“口吐芬芳”,动不动问候别人祖宗十八代的人物,面对左宗棠的咄咄逼人,刘铭传还没跟起义军打仗,就先跟左宗棠呛呛起来了,左宗棠不仅打仗猛,骂起人来也很猛,两人基本上就是“针尖对麦芒”斗得不可开交,清廷统治者装聋作哑坐山观虎斗!
官高一级压死人,刘铭传毕竟是左宗棠的下属,因此屡次争斗都败下阵来,十分沮丧,李鸿章急得直跺脚,他力荐刘铭传出任陕西巡抚,这样一来双方都是封疆大吏,虽然还有隶属之分,但是可以避免许多的冲突!清廷几乎没有犹豫,就驳回了李鸿章的奏折,清廷要的就是这效果,一手打击湘军系统的左宗棠,一手打击淮军系统的李鸿章,这种“大好形势”怎么能破坏呢?
刘铭传剧照
刘铭传为此更加心灰意冷,他向朝廷上疏,以自己“头痛欲裂”为由获准三个月休假。万万没想到,就是在刘铭传休假的这段时间,刘铭传的“铭军”竟然发生了哗变,因为刘铭传休假后,统领“铭军”的主帅居然是湘军系统的曹克忠,湘军将领带淮军的兵,不哗变才有鬼呢?
刘铭传很快对此事做出了反应,他直接上疏辞去一切军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像刘铭传这样非正常辞职的古代官员,辞职的原因无外乎以下两个,第一是如果不辞职,会遇到比辞职更倒霉的事儿,第二就是怀才不遇,有志难伸。
很遗憾,刘铭传两个全碰上了,一是因为他没当上巡抚一级的封疆大吏,作为武将难以实现胸中抱负,第二就是,刘铭传得到了风声,朝廷里有人因为“铭军哗变”而弹劾他,李鸿章的政敌们也都对此推波助澜,大有把刘铭传往死里整的意思,刘铭传干脆以退为进辞职了事,更重要的是,刘铭传也确实心灰意冷了,他辞官辞得非常决绝,这一退就退隐了十四年,直到中法战争爆发,刘铭传才重出江湖,就任台湾省第一任巡抚!
刘铭传铜像
结语
刘铭传的十几年闲废人生,不单单是他个人的悲剧,同样也是当时大清帝国普遍存在的现象。想做事的人,被各种污蔑、排挤、打压,而一心做官不做事的人却在官场上一路绿灯。“官以宠进,政以贿成”就是大清末年的真实写照,仅凭这一二君子是压根儿改变不了那浑浊的世道的。
来源:环球美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