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互联网20年,公共讨论空间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二)

2020-11-23新闻20

编辑导语: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公民权利意识的上升,我国的公共讨论空间已经出现。今天,互联网上的讨论可谓异常热烈,而且公共事件的话题性,无论是自发的还是炒作的,也都十分活跃。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健康的公共讨论空间尚未形成。

一、搜索为论坛带来了什么?1. 金风玉露,搜索与论坛的天作之合

现在想来,依据搜索query将对应的人群与论坛进行匹配,依然是个了不起的天才设计,既解决了搜索的内容来源问题,又能提升用户粘性,将用户绑定在社区生态中。

而提出这一想法的,正是国内最大搜索引擎,百度的CEO—李彦宏。

搜索对于论坛的意义不仅仅是提供了一种极为高效的匹配方式,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信息、人与人连接的方式:

人与信息、人与人连接的方式,而人与信息、人与人之间连接路径的缩短,效率的提高,使得人找信息,人找信息、人找人变得空前简单;论坛从此成为承载公共讨论空间的主要载体,而公共讨论空间的边界也被极大拓宽了。

从科技人文、时事热点,到生活趣事、娱乐八卦,论坛如饕餮一般将所有线下的讨论场景迁移到线上,跨越了时空的距离,跨越了身份的界限,构建起了一个甚至比现实中更良性、更公平的讨论场。

2. 搜索对于公共讨论空间的意义

笔者也曾多次回想,在互联网上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但无论怎样,始终绕不开“搜索”。

随着互联网内容库的不断丰富,搜索如同人的另外一套感官系统,高速、准确地拓展着人对信息、知识的触达范围。

这也是最能展现“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信息连接方式,而公共讨论空间,随着人获取信息、获取关系的能力增强,也催生出了更多元的形式,更强的生命力。

二、贴吧的诞生,公共讨论的议题不断拓宽1. 贴吧的诞生,议论场的线上化

2003年12月3日,百度贴吧正式上线,而百度贴吧当时的负责人,正是产品经理大牛俞军老师(俞老师的故事有空再聊),而第一版的贴吧,嵌入到了百度首页,它长这样:

12月4日贴吧上线后的百度首页

对于百度搜索来说,贴吧既是搜索富盈流量的消费地,也是最有活力的搜索内容源,正如同灰字部分写的那样:

传统搜索引擎局限于搜寻互联网上有限的“已存在”信息,虽然百度已能搜寻高达1.7亿中文网页上的信息。

但跟8000万中国网民脑中的所有知识相比,仍然只是沧海一粟,“贴吧”诞生的意义,是让您可以把头脑中的知识、想法和经验与大家分享,让中国网民不但能搜寻网上“已存在”的有限信息,还能搜寻人类头脑中那些互联网上“没有”的无限信息。

而事实上,贴吧也不负众望,借助百度搜索的流量以及先进的匹配方式,从论坛中脱颖而出,可以说PC时代最有生命力、最有创造力的人都聚集在贴吧;同时,贴吧在公共事件中承担“议论场”的职能属性也愈发凸显。

例如正向如2008年,汶川地震中吧友在贴吧发布直升机空降地点的消息,很多的热心网友,还把它转载到了其他贴吧中,使救援的部队顺利进入汶川县城,负向如血友病买吧事件,成为了贴吧永恒之殇,也是百度口碑跌落的两大关键性事件之一。

2. 贴吧等论坛对于公共议题的拓宽与隐藏的危险

事实上,贴吧对于传统公共讨论空间的改造不仅仅体现在参与人数更多,匹配人群更加精准上,更体现在对于公共议题的拓宽上。

贴吧天然的长尾属性使得“兴趣”,这个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较为分散,难以形成讨论议题的存在,在互联网上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粉丝文化”正是其中一种。

“粉丝”来自英文“Fans”,意为“迷”,在中国,主要指某个明星(或平民偶像)的崇拜者。

“粉丝”现象是随着湖南电视台的“超级女声”及其他电视选秀节目的影响力日增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可以说贴吧的繁荣也是与“粉丝”及“粉丝文化”的流行紧密相关的。

2005年8月26日李宇春超女出道,这个不符合主流审美帅气女生开始搅动舆论,贴吧出现了早期互联网的粉黑大战,事态不断升级;最终在2007年达到高潮,6月21日,代表“屌丝文化”的帝吧(李毅吧)与李宇春吧发生圣战,史称“6·21爆吧事件”。

互联网公共议论空间的存在,当正向发力的时候,所能汇聚的能量是惊人的,当事情走向负向的时候,其失控的危害性也大的可怕。所有承载着公共议论场职能的平台,用户、平台、监管之间的反复拉扯,都是无休止的永恒困境,从古至今,概莫如是。

在贴吧,你总能找到和你志趣相投的伙伴,再小众的兴趣爱好,都有同好,这可能是“搜索+贴吧”存在所带来的最重要的普世价值。

不同于天涯、西祠胡同、猫扑等,贴吧汇聚了更多能发声、愿意发声的普通网民,公共讨论议题从单一的新闻、严肃话题,转向更丰富、更广阔的万事万物。

三、发展并绽放,论坛成为流行热点制造机

不得不提的是,随着基础网络设置的逐步铺设,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长。

在2005年就已经迈入亿级大关,经由搜索结果的转化,以很高的转化率成为贴吧等论坛的用户,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搜索导流-论坛沉淀-反哺搜索”的正循环飞速转动,论坛迅速成为了中文互联网上不可或缺并越来越重要的产品。

2002年-2012年中国网民用户规模及增长率

虽然人群在不断增长,但由于上网依然是一件较为麻烦的、门槛较高的事情,整体上网民的素质虽有下降,但显然明显高于中国民众的平均素质,整体上水化并不严重。

论坛用户数的增长和UGC自有的造热点能力开始体现威力,2009年“贾君鹏”蹿红正是这一特质的集中展现。

网友在魔兽世界吧发贴《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仅6个小时获得39万的点击量,超过1.7万网友参与回贴,成为网友最常用的跟贴用语,被网友称为“网络奇迹”。

贴吧成为网络流行语、文化现象产生的策源地。

比如“喜大普奔、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不明觉厉(虽不明,但觉厉)、深藏功与名”等,可以说彼时贴吧引领了整个社会的网络语言体系。

这段时间,公共讨论空间被不断拓宽,但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在一片公共讨论大繁荣之下,平台缺乏有效监管措施、健康商业模式始终不清晰这两个阴云也始终笼罩着“论坛们”,等待着一个合适的节点被引爆。

四、豆瓣,一个精神角落的茕茕孑立

提到论坛,豆瓣必然是绕不过去的,不同于贴吧的“入世”,豆瓣起到的更多是“引领”的作用。

这个基于书影音的兴趣社区,注定了用户群体不可能泛化,这么多年过去,豆瓣的核心用户群是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都市青年,包括白领及大学生。

好的一方面,这些都市青年热爱生活,除了阅读、看电影、听音乐,还热衷参与各种有趣的线上、线下活动,拥有各种鬼马创意,是互联网上流行风尚的发起者和推动者。

而坏的一方面,知识分子有两个劣根性,“务虚”与“缺乏自省”,如同曾国藩所说:

读书人之通病,约有二端:一曰,尚文而不尚实;二曰,责人而不责己。

尚文之弊,连篇累牍,言之成理;及躬任其事,则忙乱废弛,毫无条理。责人之弊,则无论何等人,概以高深难几之道相苛。韩公所谓“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者,往往而是。——曾国藩

这种特质所带来的是豆瓣er关心的不是茶米油盐酱醋茶的normal life,而更多是更虚化、离生活更远的话题,这使得面对重大舆论事件时,豆瓣不能承载提出解决措施的角色,豆瓣作为公共讨论空间的价值某种程度上也因此被弱化了。

但豆瓣也因为这种气质,不容易社区水化和劣质化,在物质丰富,精神却逐渐匮乏的现在,豆瓣的存在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现实践行试验品,作为当代互联网人的精神角落。

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说,我们需要豆瓣。

五、小结

搜索聚合了一切,带来了互联网公共讨论空间的大繁荣,但平台监管的失位、不清晰的商业模式,人群泛化带来社区泛化的阴云始终笼罩,一切的变革,缓慢而坚定地发生着。

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移动互联网及泛化的公共讨论”。

#专栏作家#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百度#互联网#空间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