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当时东晋朝廷为了能够抵抗北方胡人的肆虐,便令当时的豫州刺史谢玄募集良将训练士卒以备北方胡人南下,而谢玄就在京口地区也就是如今的镇江附近募集流民,并招募勇冠三军的良将,最终在谢玄的努力下,后来东晋王朝的擎天柱北府兵诞生了。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当之无愧的战场霸主,如果己方没有骑兵相抗衡的话,输的就一定是己方。
然而在北府兵这里,北方胡骑好像不管用,无论是前秦、亦或者是南燕还是后秦,就算是当时如日中天的北魏都败于北府兵之下,很难想象,在广袤的中原,一群装备精良的重装骑兵居然会被一群步兵追着打,尤其是刘裕的却月阵,让胡闻刘裕之名不敢南下。
而在东晋时期如此强大的军队为什么在南朝时期就迅速的销声匿迹了,之后的齐梁陈三朝或许离东晋太久远,可是刘宋时期距离东晋末年时间不久远,可是为什么到刘裕之后北府军就迅速消失不见了呢?谢玄组建北府兵
在这之前我们主要就先聊聊北府兵,其实北府兵早在东晋开国之初就已经颇具规模,只不过当时还未成形,当年西晋灭亡之后,由于中原大地胡人肆虐,所以一部分的百姓便成群结队的向难逃。
对于这些百姓东晋朝廷很为难,一方面他们需要这些人为他们抵抗胡人,可是另一方面又不希望他们来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便划了一块地给他们,任由他们在这自生自灭,这个地方就是京口,也就是如今的镇江,因其位置相对于靠北故又称之为北府,而这里就成为了之后东晋主要兵员的集结地。
首先将京口利用起来的就是祖逖,祖逖当年北伐渡河之后就在京口这个地方安营扎寨,并在此招兵买马逐步收复西晋丢失的疆土,而类似祖逖这样在东晋割据一方当时又被称为“流民帅”。
祖逖之后就是郗鉴,他以京口为根基,使之成为了东晋对抗胡人的第一道屏障,同时由于郗鉴经营京口有方,高平郗氏成为了东晋的顶级门阀,虽然并非王谢桓庾四大家族,可是论其底蕴绝对不比这四大家族差。
而京口由此也成为了东晋朝堂一股重要的力量,在东晋荆扬之争呈白热化之时,京口的流民帅是各方都在争取的军事力量,直接左右东晋朝局。
也正是因为祖逖和郗鉴帮助谢玄打好了底子,谢玄到任京口之后便可以迅速组织起了一支队伍,他吸附了大量的流民帅,其中最为突出的要数刘牢之、孙无终等人,尤其是刘牢之堪称猛将,在淝水之战初期阵斩梁成,在之后的大战之中,北府兵更是以八万尽破前秦八十万大军,创造了奇迹。
不过在这之后由于东晋对于谢氏家族诸多猜忌,而谢玄正准备北伐收复故土之时,谢安病逝,谢玄在朝中无人,最终被东晋解除了兵权,这支部队便由刘牢之统帅,可惜的是刘牢之的觉悟太低,最终北府兵被桓玄依次瓦解,自己也落得个自杀身死。
然而桓玄没有料到的是,他以为杀死了刘牢之就可以高枕无忧,可当时还是北府军中级将领的刘裕居然在京口重新组织起了一支队伍,并和同样是北府军出身的刘毅结盟,而桓玄本人也败在了这支北府军手中。北府兵为什么到南北朝突然消失不见?
然而刘裕将北府兵带向了巅峰,可是自刘裕之后北府兵便迅速消亡以至于到其子刘义隆时代就已经销声匿迹,这其中原因有一部分是刘裕造成的,也有一部分是刘义隆的缘故,还有一部分时代因素
首先就说说刘裕吧,当年刘牢之等谢玄时代的高级将领依次被桓玄收拾之后,刘裕便在京口重新拉起了一支队伍,这其中不少人都说他后来打天下的班底,诸如王镇恶。檀道济、朱超石、沈田子、傅弘之等等,可以说都是个顶个的猛人,这其中以王镇恶和檀道济最为突出。
不过这支北府兵可以说是成也刘裕败也刘裕,北府军在南朝迅速销声匿迹的原因之一就是后继无人,在当年刘裕收复长安之后本想继续北伐,可是恰巧听到刘穆之病死的消息,为了稳定朝局刘裕只有亲率大部队班师回朝,只留下少数人驻守长安。
可是刘裕的这个决定害苦了北府军,也让北府军在这之后陷入万劫不复的境界。坦白说这些人在能力上是以王镇恶为最,可是王镇恶这个人太过贪财,而且王镇恶是当年关中名相王猛的孙子,王猛在关中有庞大的人气,在魏晋南北朝那个时代他也担心没有自己坐镇王镇恶会有二心,故而他并未将守卫关中的重任托于王镇恶,而是以自己的儿子为主帅,再以王镇恶、沈田子等人为辅。
可是问题在于,这些人虽然比不上王镇恶,可是却也称得上是一时人杰,而且刘裕临走前并未将重任托于王镇恶,而沈田子又与王镇恶有嫌隙,彼此之间是谁都不服谁,刘裕在时还能压制他们,可是刘裕让自己的儿子留守长安,这个十岁孩童真的能够镇得住刘裕手下这些骄兵悍将吗?答案是否定的。
先是沈田子杀王镇恶,又是王修杀沈田子,刘义真又杀王修,到赫连勃勃进攻长安之时关中名将全部死伤大半,这个时候可能过于关注南方的朝局了或者说远在千里之外并不知道长安的局势,在明知道可能“飞蛾扑火”的情况之下,又派遣朱龄石兄弟和傅弘之前去救援,得,最后是又搭进去三个。
最后跟随刘裕打天下的这些猛人只剩下了一个檀道济,然而就是这一个檀道济其子刘义隆不知道好好利用。
说完刘裕那么继续讲讲刘义隆,由于当年长安的部署错误,导致北府兵高层几乎全数战死,到后期能堪重用的唯有一个檀道济,可是对于刘义隆来说,这个檀道济他自己又不放心。
当年徐羡之、傅亮等人推翻刘义符立刘义隆为帝时,刘义隆已经意识到刘裕身前的股名大臣其权柄太过滔天,所以在建康扎稳脚跟之后,他便着手要削弱托孤重臣的势力,此时刘义隆意识到要想扳倒徐羡之等人能够依靠的唯有檀道济,因为和其他三人不同,檀道济只是一个武夫,没有这么多的歪心眼,而且其在军中威望甚高足以摧毁徐羡之等人的部署。
不得不承认,刘义隆在军事上没有他老子的天赋,可是在政治上却不比他老子差,刘义隆的这一招用的很好,看的人也很准,在两人的联合之下,徐羡之等人被顺利拔除。
可是剪除徐羡之等人之后,刘义隆又对檀道济不放心了,当年檀道济跟随刘裕南征北战已经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平定徐羡之之后其声望更进一步,这个时候刘义隆对檀道济更不放心了,在徐羡之等人被杀十年之后,一代名将檀道济被刘义隆冤杀。
当然,檀道济之后刘宋其实并非真的无将可用,在元嘉十年益州民变的时候,当时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裴方明迅速平定了益州之乱,在元嘉十九年更是平定了杨难当之乱灭亡了仇池,然而就是这个即将成长起来的大将之才最后也是步了檀道济的后路。
而这两个人归根结底就在于他不是刘义隆的心腹,虽然或多或少对刘义隆有很大帮助,可是刘义隆总是不能重用他们,相反,反而是军事才能平平的到彦之、王玄谟成为了刘义隆时期的大将,可是这两个人在元嘉七年和元嘉二十九年的北伐之中让北伐大军功亏一篑,元嘉盛世也毁在了这两个人手里。
刘裕一次长安之战几乎报废了当时北府军的所有名将,只给自己的儿子留下了一个檀道济,而刘义隆是连檀道济都用不好,更不用说挖掘新的人才顶替檀道济的位置了,最后在檀道济死后北府兵内部人才凋零,只剩下了到彦之、王玄谟之流,而北府军的衰弱是必然的。
其次就是在刘义隆时期形势已经发生了逆转,当年由于北方胡人肆虐导致大批流民南下,由于和胡人有着切血海深仇,所以北府兵在战场上如同亡命徒一般。
然而到了刘义隆时代,南北对峙已成定局,北魏已然统一了北方,之前五胡十六国时代北方大规模的战乱也没有之前那么频繁,所以京口的流民相对少了许多。
而刘义隆和刘裕不同,刘裕是靠着京口起家的,因此格外重视京口的战略价值,所用的兵将也大多是来自于京口的,而刘义隆不同,他是以荆州入主中枢的,京口并非他起家之地,因此对于京口并非格外重视,相反跟随他从荆州来的旧部在这之后都受到了重用,也因此由于刘义隆的忽视京口的兵员刘义隆也没有好好利用,北府军的没落是必然的。
所以到了刘义隆时期北府兵没落是必然的,人才凋零,北方战乱也不再那么频繁,南来之人也相对减少,而京口的战略价值又不为刘义隆重视,所以这支北府兵在刘裕时代短暂的辉煌之后就立即消失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