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下建一条涵洞,把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全放进去,检修在涵洞里进行。这样一来,天上没了蜘蛛网,地下管道维修也不用反复把道路开肠破肚了。这种城市基础设施叫“地下综合管廊”。
解村天上没有蜘蛛网,路侧没有电线杆。
地下综合管廊在北京城区都没有大范围推开,怀柔区杨宋镇解村,却在13年前就建成了,而且一直使用至今!
11月22日,记者来到解村,正赶上管道破裂,施工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在地下管廊里维修。走进地下管廊,一侧齐腰高的钢架上顺着各种线路,一侧是粗细不一的四根管道。施工人员很轻松地就可以在涵洞里检查、维修。
地下综合管廊入口
解村是怎么做到的?
开车前往解村,凭感觉就知道到了:别的村电线杆子林立,空中电线如同蛛网。但解村,空中没有一根架空线,只有屋顶和蓝天,干净通透。路侧没有电线杆,道路宽阔敞亮,路侧停车位上车辆停放有序。即使“小雪”节气了,路边花池里月季等还在绽放。农舍外墙统一粉刷,灰边白心,干净雅致。村中老人或散步,或在向阳的地方晒太阳,好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
解村的电线、网线都去了哪?
“2007年年底,我们就完成了地下管廊建设,上下水、电线都下到涵洞里了,后来装网线的时候,就直接走下面。”解村党支部书记杨万久介绍。
地下管廊内部
2007年的时候,杨万久还没当支部书记。因为老家在山区,吃水困难,1984年,他们一家搬到了解村。杨万久从事工程施工,小有积蓄后,想回报村里。一次去鼓浪屿游玩时,看到防空洞里有管道、电线等,他就突发奇想,能不能把村里的管道、电线也放到地下?
萌生这个想法,事出有因。
“以前村里空中的电线跟蜘蛛网似的,掉落、垂坠很危险,运高的东西容易碰断电线,断了以后不好修。地下管道也是,水管裂了就得把路面全刨开,修一次成本非常高。”杨万久说。自己是干工程的,一直想着怎么破解这个问题。
当时查资料没有现在这么方便,杨万久主要靠自己琢磨、跟村里懂的人一起商量来做工程设计。申请资金也是麻烦事,因为此前没人做过,在镇、区、市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通过污水管道改造等途径,筹集资金。
前后花了一年半时间,设想终于进入实施阶段。
因为经验不足,施工环节险象环生。
“污水管道靠自流,所以头尾是有落差的。头部涵洞的顶距离地面也就50厘米,尾部接近4米。尾部施工的时候,一个工人的腿被砸埋到土里了,下去30多个人去挖他。刚把他拽上来没5分钟,那段涵洞就整个塌方了。就差5分钟,差点把30多个人全埋下面了。”杨万久说,他当时就坐到地上了,两三天没缓过来。
2007年底,解村“地下管廊”工程完工。工程沿着村庄道路,修建1.5米宽、1.8米高的方形涵道,全长约3000米,每隔50米留有一个检修口,村里的每一条小路、每一户人家都预留了接入口。2010年,村里又筹措资金,对全村道路进行了翻修。
2015年,杨万久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解村所在的杨宋镇,全域都是潮白河的一级水源保护区,不能发展工业。但杨宋镇位于怀柔国际影都区域内,近年来,全镇都在抓紧机遇发展影都旅游。
解村的村容村貌、村庄环境在全市平原村里首屈一指。这两年,村里也在加紧乡村旅游规划和建设。村庄一侧有230亩平原造林地块,一侧建起40多亩的设施农业。村里还有区级非遗“跑驴会”等文化资源。眼下,已有三户村民拿出闲置房屋,建设“艺人工作室”和精品民宿。
“地下管廊”建设带来的美好环境,为村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