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亿元!今年前三季度,阜阳面向沪苏浙地区的农副产品和加工品交上一份亮眼的销售“大单”。
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本地农产品资源丰富优势,阜阳市加快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越来越多的阜阳农产品“抢滩”长三角,有力带动了全市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
“融入长三角”为阜阳农产品打开广阔市场
初冬时节,位于阜阳经开区的安徽京九丝绸股份公司内,产销两旺的势头愈加红火。经过多年发展,这家企业已成长为集栽桑、养蚕、收茧、缫丝、服装加工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丝绸企业。
“企业2019年实现加工产值3.25亿元。其中,沪苏浙地区销售额9266万元。”京九丝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企业发展优质蚕桑种养基地2万亩,有效保证了蚕茧原料质量和稳定供给,成为继江苏东台、四川宁南后全国第三大优质蚕茧生产基地。
有着“江淮粮仓”美誉的阜阳,农产品资源丰富,全市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800多万亩,粮食总产占安徽省的1/6,肉蛋奶总产和蔬菜总产均占全省的1/7,水产品总产占全省的1/10。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我市抢抓“融入长三角”战略机遇,印发了《关于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力争到2025年,每个县市区重点培育1-2个优势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市建立示范基地100个,面向沪苏浙地区的农副产品和加工品年销售额达到600亿元。
为加快基地建设,市委将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纳入“融入长三角”重点任务清单调度推进,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考核内容实施年度考核。市政府也出台了《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安排财政专项资金2亿元,实施现代农业提升工程,着力在农业绿色发展、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产品冷藏保鲜、农业质量品牌建设、农业信息化应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33个方面进行扶持奖补,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推进农业融入长三角。
一系列利好政策措施的落地,为全市农业企业在长三角找到了广阔的舞台:市政府与上海蔬菜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强6个方面合作,在阜阳建设上海蔬菜集团的外延基地;我市农业企业与上海部分大型农产品渠道供应商达成产销合作意向;阜阳市绿色农产品(上海)展销中心挂牌运营,为阜阳农产品拓展上海中高端销售市场搭建平台……
从安徽佛子岭面业有限公司沪苏浙年销售额达到2.5亿元,到安徽颍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颍思坊”酱菜,在长三角的店面超过300家、年销售额8000多万元,越来越多的阜阳农产品,受到长三角青睐。
沪苏浙大市场“倒逼”本地农企“强筋壮骨”
临近小雪,位于颍东区的瓦大集团番茄谷项目基地内,技术人员正忙着管理温室大棚里的番茄。“这批番茄直供上海市场,质量关不能有丝毫马虎。”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两年,瓦大集团在沪苏浙的业务风生水起——在上海设立了商务中心和分拣中心,建设了阜阳绿色农产品(上海)展销中心,与上海蔬菜集团、联华超市、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美菜网等20多家大型市场主体签订农产品直供协议。今年以来,企业销往沪苏浙的蔬菜超过8000吨、4500万元。
“为了让长三角的消费者吃到新鲜、绿色、健康、高品质的番茄,我们坚持技术创新,采用绿色标准化栽培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打响阜阳农产品品牌。”瓦大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企业还将依托阜阳绿色农产品(上海)展销中心,为我市优质农产品进入上海等长三角市场提供通道。
品质有保障,产品才能叫得响。在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工作中,我市坚持把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任务: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绿色化,全市农药、化肥使用量连年实现负增长。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特色化,全市创建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4个、市级特优区16个。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优质化,全市优质专用粮食面积达400万亩,创建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7个,部级、省级、市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8个、51个、220个,8个县市区全部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化,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全省的11.4%、居全省首位;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服务面积突破100万亩。
今年以来,全市优势特色农作物种植规模扩大到425万亩;新建农产品冷藏设施3.8万平方米;“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到780个,“界之首品”“物阜南北”“中原牧场”等农业区域公共品牌逐步打响,太和麒麟西瓜、界首马铃薯、阜南会龙辣椒、颍上粉丝等享誉上海市场;“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扎实推进,阜南蔬菜产业、临泉肉牛肉羊产业初步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全市新批准创建市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41个,其中省级基地14个……
“下一步,我市将以更大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进一步抓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一体化高质量融入长三角。”市农业农村局负责同志说。
阜阳日报记者 徐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