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安瑶族自治县高岭镇“阳光玫瑰”葡萄示范基地,村民正在展示刚采收的葡萄。近年来,该县投入村级集体经济3.7亿多元,发展葡萄、养鸡、养猪、蜜蜂、茧丝等扶贫产业,助力群众脱贫致富。高东风/摄
11月22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贡川乡清坡村,村民正在给七百弄鸡喂食。该村建立“党旗引领·联建联养”七百弄鸡扶贫养殖场,带动贫困户102户416人参与养殖。高东风/摄
在那坡县同益新丝路扶贫车间,工人在车间流水线上忙碌。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何学俏/摄
11月20日,乐业县实现脱贫摘帽。当日,在该县新化镇百坭村,当地干部群众自发欢聚在老村部的大榕树下,载歌载舞庆祝这一历史性时刻。(乐业县委宣传部供图)
奋力破堡垒 携手谱新篇
——广西八个深度贫困县脱贫摘帽扫描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韦继川
11月20日,我区融水、三江、那坡、乐业、隆林、罗城、都安和大化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是在广西减贫事业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刚刚脱贫摘帽的8个县,是广西深度贫困县和国家挂牌督战县,其中大化、都安、隆林、那坡4县属于自治区极度贫困县。他们集中分布在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境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特殊背景下,8个县全部实现贫困村、贫困户“清零”,贫困发生率降至零。破茧成蝶,来之不易。
1 大石山区,难中之难
“你家粮食不够吃,还需要在石缝里种粮食?”
“不是。以前粮食不够吃,找到有一点土的地方就种一点。现在不一样了,只是闲时种点东西喂牲畜。”
这是今年9月,记者在乐业县雅长乡采访时与村民的对话。同样是在石缝里种农作物,但此种非彼种,村民的心情自然不一样。
“碗一块,瓢一块,丢个草帽盖两块”,这就是“石山王国”都安瑶族自治县的现状。
“买水搅浆建水柜”“石头缝里种粮食”“千山万弄行路难,云梯架在绝壁上”是大化过去的真实写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考察后认为,大化七百弄一带是世界上除了沙漠以外,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深度贫困县的很多村屯属于“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
2018年,自治区在确定极度贫困县名单时,大化、都安、隆林、那坡4个县(自治县)贫困发生率平均高于全区约12个百分点,分别为17.60%、17.99%、14.51%、20.52%。其中,大化和都安的石山地区面积约占本县总面积的90%,那坡县境内93%左右是山区。同样,极度贫困村、极度贫困户大部分也是分布在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属于贫中之极。
因病、因残、因灾,缺土地、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饮水困难、交通落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并存,各类致贫因素相互交织,多维叠加。深度贫困、极度贫困地区贫困类型多元,致贫原因复杂。
攻下最后的堡垒,意味着为全区54个贫困县“清零”搬掉了最大障碍。
今年初,在脱贫摘帽的节骨眼上,新冠肺炎疫情给8个未脱贫县“雪上加霜”:有的扶贫车间停工停产,有的贫困户担心风险不敢外出务工;部分地区采取临时封闭措施,致使部分生产资料运不进来、农产品卖不出去;饮水安全提升工程、道路建设等扶贫项目进度被延后……
脱贫群众返贫风险加大,贫困群众脱贫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防止返贫和新增致贫,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不落一户一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既要搞好疫情防控,又要确保如期脱贫摘帽。8个县身上的担子“意外”加重。
2 非常地区,非常之举
特殊地区必须行非常之举!
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定攻克最后贫困堡垒,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的必胜信心。
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了4个极度贫困县后,又确定了100个极度贫困村和1万户以上的极度贫困户,并着手研究制定《决战极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支持政策》,每年额外安排每县5000万元、每村200万元,增派1名以上驻村工作队员。
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率先垂范,亲自挂点联系4个极度贫困县。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每个深度贫困县、乡、村明确1名领导联系指导,深度贫困县分管领导原则上不再分管其他工作,集中精力抓扶贫。
广西还明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新增额度、各项涉农资金新增部分50%以上投向深度贫困地区,安排20个深度贫困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2.53亿元、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103.4亿元。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自治区党委、政府要求各级各部门靶心不变、力度不减,既要抓住目标任务,又要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确保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为确保8个贫困县如期脱贫摘帽,广西早部署、早谋划,落实国家挂牌督战要求,坚持督战一体、以战为主,战疫战贫相结合,出台超常规政策措施,支持8个贫困县攻克最后贫困堡垒。8个县每县由1名自治区领导挂点督战,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带头到县调研指导,督促政策落实,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实行每月调度,累计召开8次挂牌督战调度会,听取汇报、解决问题、部署工作。
2020年2月,自治区扶贫办等九部门出台《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保障决胜脱贫攻坚若干措施》,明确7个方面17条硬核措施,重点支持8个县化解疫情影响,加快脱贫攻坚重点任务落实。安排中央和自治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7.4亿元,协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贷款76.2亿元,支持8个县兴产业、稳就业、补短板。自治区安排56个区直单位定点帮扶8个县,从8个县所在市“三保障”部门选派精干力量共同作战,同时引入社会帮扶,协调广东选派672名专业技术人才到8个县支援开展工作。自治区扶贫办牵头组建3支巡回督战队,围绕“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稳岗就业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问题整改、社会兜底保障等重点,每个月到县、村开展巡回督战,与县村协同作战。
自治区4个脱贫攻坚督查组,以问题为导向,采取不打招呼、不发通知、不定路线、不要陪同,直奔村屯、直奔农户、直奔项目点、直奔部门企业的“四不四直”方式,对8个县进行重点暗访,有效推动脱贫攻坚责任、政策、工作落实。
自治区农业农村部门出台了10条措施,加快推进“菜篮子”产品生产和销售,鼓励全国客商来桂采购,并协调11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采购广西农产品。同时,进一步整合贫困村的农产品资源,加快打造消费扶贫产销对接平台,全面开展广西扶贫农产品质量、数量生产调查摸底工作,完善全区农产品流通企业大数据库、全区规模种植养殖基地大数据库,推动农产品产销自动对接平台建设。
8个县水利部门迅速开展清点扫尾、查漏补缺,统筹解决季节性缺水、饮水安全不稳定易反复、水质保障程度低等问题,建立巩固长效机制,加强工程建后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整体提升饮水安全保障水平。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广西结合疫情防控需要,适当安排粤桂财政帮扶资金支持贫困地区新增开发疫情防控排查员、消毒员、道路协管员等村级扶贫公益性岗位,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创新开发其他扶贫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
广西及时提醒、纠正工作松劲懈怠的摘帽县。坚持分类施策,对经程序认定的脱贫监测户、边缘户,加强跟踪监测,在跟踪帮扶期间,给予享受差异化政策。脱贫监测户给予享受与未脱贫户同等的扶贫政策,针对边缘户实际困难给予参照享受不高于脱贫户的扶持政策。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广西提出要确保贫困县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确保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100%,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鉴定全覆盖和鉴定真实性,确保饮水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加强疫情防控期间劝返工作,保证6月底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学生失学辍学人数动态“清零”;继续做好复工达产指导工作,所有义务教育保障项目在3月份必须实现复工达产。
全面落实“198”政策,确保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100%,符合规定的住院费用和特殊慢性病门诊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90%、80%,减轻贫困人口医疗负担。
3 主动作为,尽锐出战
中央、自治区,以及社会各界汇集了全力攻下最后堡垒的巨大能量。8个县不松劲,主动作为尽锐出战。
都安、大化、罗城3县及时制定了县、乡挂牌督战工作方案,明确督战目的、范围、任务、方式和工作要求,全程督战,推行“五督”:督责任落实、督攻坚进度、督工作质量、督资金到位、督作风转变。
隆林精准绘制脱贫路径,通过产业发展精准脱贫一批、转移就业精准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精准脱贫一批、生态补偿精准脱贫一批、教育扶智精准脱贫一批、低保兜底精准脱贫一批、医疗救助精准脱贫一批,举全县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该县实施“多元化共存”模式,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实施贫困户分类引导、产业园区引领作用、村集体经济发展措施、资金保障“四个到位”,全力推动产业发展。至2019年底,全县“5+2”特色扶贫产业覆盖率为97.56%,建立各类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点、园)71个,培育农民合作社447家。
8个县对脱贫人口和摘帽村“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继续保持攻坚态势,巩固发展脱贫成果。结合本县实际,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进行动态监测,纳入防贫对象建立跟踪帮扶台账,落实动态帮扶措施,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融水按规定层级及人数要求选派驻村干部617人。其中,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117名(含2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员484名,挂牌作战村脱贫攻坚突击队员16人。
疫情发生以来,8个县通过自治区认定并向国务院扶贫办推荐扶贫产品供应商,充分利用粤桂扶贫协作、中央对口帮扶等资源优势,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消费扶贫。
融水累计开发各类扶贫公益性岗位6490个,落实生态护林员岗位1876人,易地扶贫搬迁有就业意愿家庭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三江累计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9250人。乐业有序安全组织2.4万贫困劳动力返岗复工。
为抢回失去的时间,大化推出一系列打赢脱贫攻坚战“硬核措施”,推广“四联五统”,破解贫困群众增收难题;推行“委托代建·共建家园”模式,破解大石山区建房难题;聚焦稳岗就业,破解搬迁稳不住难题。
4 合力攻坚,致富有路
20.81%—18.39%—14.53%—4.3%—清零,这是2016年至2020年,大化瑶族自治县贫困发生率逐年下降的直观数据。
乡镇公路、村屯公路不断提升、延伸,扶贫路变产业路、致富路。
5年来,大化建设屯级路1502条,总里程达2300多公里,解决了6.15万户30.99万人行路难问题;158个行政村(社区)全部修通水泥(沥青)路,20户以上的屯已全部通砂石路或硬化路,实现村屯道路连通成网。
都安建成通行政村水泥路103条627公里,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目标;全县建成屯级路407条434公里,解决了16万人行路难问题。
隆林实施通屯道路1275条,将近2500公里。
融水建设建制村通村水泥路109条1054.4公里,全县198个行政村通水泥路100%;投入13.8亿元,建成屯级硬化路项目795个1937多公里,全县1349个20户以上自然村道路硬化率100%。
三江建设基础设施项目1846个,修建产业路237条,建设水毁修复、挡土墙、桥涵等项目776个。全县98个贫困村均实现通动力电。
罗城建成屯级硬化路(产业路)1200条1893公里,解决18.4万群众行路难题,在河池市率先实现20户以上自然屯全部通硬化路目标。
路通了,产业兴了,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大化以“美食驱动战略”为抓手,在“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撬动七百弄鸡、肉牛、肉羊等扶贫产业发展,推动康养旅游、大健康产业,拉动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实现了贫困群众产业覆盖和就业创业扶持“双促进”;积极探索“党旗引领·联建联养(种)”模式,落实产业奖补政策等,引导引进龙头企业与合作社(贫困农户)签订农产品保价回收合同,培育订单式农业。全县“5+2”特色优势产业覆盖贫困户2.2037万户,覆盖率98.33%。
那坡的桑蚕、油茶、中药材等“5+2”特色产业覆盖1.6万多贫困户,覆盖率达95%以上。而乐业特色产业覆盖更是达到100%。
群众收入提高了,村级集体经济也发展壮大,有效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贫困村产业振兴和巩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020年,融水村级集体经济总量已超过2467万元,208个村(社区)年收入均已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50万元以上的有5个村。三江170个行政村(社区)于2020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538万元,较去年同期实现大幅增长。
据自治区和市级有关部门抽检情况显示,8个县基本医疗、义务教育和住房安全保障都已达标。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并牢牢守住了“贫困户不住危房”的底线。
“几公里取水”“一盆水全家用”“望天水”的状况已成历史。2016年以来,三江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222个,总受益人口21.27万人。目前,8个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均已实现饮水安全目标,无新增饮水安全问题。
“脱贫摘帽之后,我们正在谋划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描绘更美蓝图。”乐业县扶贫办一位负责人的话,代表了8个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