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于鄱阳湖激战,双方前后纠缠、鏖战数年,最终朱元璋以少胜多,取得胜利。在此次战役中,朱元璋毫发未损,而陈友谅却被流箭射中要害,一命呜呼。
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朱元璋的亲军功不可没。于是他创建了亲兵卫都指挥使一职,使之成为自己的贴身护卫,负责仪仗与保卫工作。
建国后,由于朝中政治斗争激烈,加之朱元璋生性猜忌多疑,总是担心大臣对他不忠。他便在这支亲军中精心挑选一批家世清白、忠诚可靠的人,严格训练后组成密探,称之为“拱卫司”,外出四处刺探消息。这就是明朝特务机构最初的雏形。
锦衣卫剧照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正式改拱卫司为锦衣卫,最高职位是都指挥使,首任都指挥使是杨宪,后续几个继任者分别是毛骧、蒋瓛、纪纲。
此后,在洪武朝时期,无论是各类惊天大案,还是一般的官员贪污案件,甚至连大臣的日常生活中,都无时无刻的有锦衣卫参与其中,明朝也开始进入特务政治时代。
由于锦衣卫有刺探情报、抓捕人犯、审讯行刑等一系列职权,而且还不受任何人的节制,只对皇帝一个人负责,其风头大大的盖过了刑部的职权,所以造成锦衣卫“非法凌虐,诛杀为多”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所以在洪武二十年的时候,朱元璋下令裁撤了锦衣卫这个组织,为了显示撤卫的决心,他甚至还在大殿以外,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当众焚烧锦衣卫的刑具。以为这样就完事了。
锦衣卫剧照
可没想到他死后,儿子朱棣造反,抢了孙子的皇位之后,为了监视并镇压反对他的臣民,于是朱棣又完全恢复了锦衣卫的各项职能与权利,甚至还有进一步的提升。
朱棣在位期间,对锦衣卫、及后来的东厂等特务机构的重用,构成了皇权制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筹码。对于平衡皇权与官僚之间的政治矛盾,及对官僚阶层的制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到了成化年间,为了限制锦衣卫指挥使的过度权利,于是为其下设的北镇抚司刻印,使其成为独立的诏狱。自此北镇抚司主要负责审讯,锦衣卫则主要负责侦缉任务,二者分别对皇帝负责。
此后,锦衣卫的权利虽然时消时涨,但机构设置基本定型,一直未有大的变化。一方面,他们是巩固皇权、控制臣僚的工具;另一方面,他们则又是助纣为虐、滥杀无辜的帮凶。
如此“威风凛凛,又权利通天”的职业,自然引得广大有志青年纷纷挤破头皮,也想要加入这个特殊的组织了,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曾一度发展到十万人左右的庞大队伍了。
锦衣卫剧照
到了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百万农民军进攻北京时,已经没有一兵一卒的崇祯皇帝迫不得已,只得让一群宦官与锦衣卫们守城抵抗。
可此时的锦衣卫们面对铺天盖地,蜂拥而至的农民军,哪里顶得住如此强大的攻势,于是很快就败下阵来,最后一任指挥使骆养性也投降了李自成,余者不愿投降的,也均被杀害。
后来,李自成兵败,没有骨气的骆养性却又投降了清军,还被分到了一个闲职,手下跟着投降的锦衣卫也被清廷接管。
清军入关后,为了招揽汉人的人心,锦衣卫的各项职能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顺治元年,锦衣卫的名称虽然暂时被保留,但其侦缉、监视、逮捕、刑讯等特权均被剥夺,而仅仅只是作为皇帝的仪仗队而存在。
仪仗队剧照
又过了一年,出于消除锦衣卫在民间臭名昭著的政治影响,于是连锦衣卫的名称也去掉了,改为“銮仪卫”。兜兜转转二百余年,终于还是回到了它诞生的原点,曾经叱诧风云、威风凛凛的锦衣卫们不知会作何感想。
除了投降清军的这一部分外,还有一些其他地方不愿投降的锦衣卫,追随南明政权,一路奔波流窜,逃亡到了海外。
顺治三年,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建元永历,建立了南明政权。然而,这个刚建立的小朝廷还没来得及站稳脚,就被南下的汉奸吴三桂及清军追得到处跑。
南明政权一路辗转到广西、贵州、云南等地,中华大地已无容身之处的朱由榔迫不得已,只得逃往缅甸境内,以待东山再起。
永历帝朱由榔剧照
顺治十七年,为了讨好清廷,缅甸国王莽白决定出卖朱由榔,于是借口以喝咒水起誓结盟为由,派人约朱由榔过江议事。
朱由榔毫无防备,率一帮文武大臣前往赴约。刚一到,他们便被早已埋伏在此的三千缅军围攻,随行的锦衣卫们奋起反抗,然而终因寡不敌众,所有人员全部战死。
朱由榔本人也被活捉,转交给了清廷,随即被吴三桂杀害于昆明。最终,大明朝最后的锦衣卫们与南明政权一起被埋葬在了异国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