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余庆县:建积善之城、营积善之家、做积善之人

2020-11-22新闻15

原标题:余庆县:建积善之城、营积善之家、做积善之人

近年来,余庆县深入发掘、提炼、丰富善文化精神内涵,倡导“善人善事”核心内涵,把传承弘扬善文化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抓手,把“建积善之城,营积善之家,做积善之人”作为价值追求,推动核心价值观在当地落小落实落细,让善文化根植于心、外化于行,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人文支撑。

建积善之城

(实习记者 杨正银:我们可以看见,映入眼帘的是穿城而过的余庆河道牛场河,在余庆河道改造提升工程中,河道两旁的栏杆,栏板上刻满了善文化符号。不同字体的善字,余庆历代大家文学作品,经典历史文化等刻于栏板之上,在河道两侧有序的排列着。)

牛场河是余庆县城的护城河,近年来,余庆县创新牛场河项目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从河道治理、两岸截污、污水处理到水生态修复、景观建设等,全流域治理工作同步启动,并统筹推进,致力于打造余庆县城的“城市绿洲、生态湿地”,不断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余庆县文体旅游局局长袁星忠向记者说,“我们将百首善诗、百首善句、百家家训、地域文化以及余庆历史等内容融入到河道改造中,真正的让这个善文化根植于老百姓的灵魂和心灵之中。”

为传承弘扬善文化,余庆县成立了历史文化研究会、善文化研究会,省社科院也参与其中,多次举办研究会、论坛等,深入挖掘善文化精神内涵,并积极推进善文化进校园、进家庭、进社区、进农村,营造浓厚的善文化传播氛围。

袁星忠向记者介绍到,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余庆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善文化,将正在编辑出版的《百善人》、《百善事》、《百善书》、《百善言》等丛书,作为市民、学校的一个读本,让善文化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家庭,真正的让善人、善事成为社会的良好风尚,让善文化开遍余庆的城乡角落。

营积善之家

在余庆县积善社区易地扶贫安置点,社区集中安置了余庆县八镇一乡一街道1365户5430人,其中有不少伤残老弱,对生活很消极。社区成立时,特意取名“积善”,寓意一千多户家庭要相互帮助,融入新的大家庭,生活蒸蒸日上,和和美美。两年多来,社区居民靠着相互之间开解、劝慰、帮助,逐渐改变生活态度。

“搬到这里后,社区的干部、周围的邻居,对我们的帮助实在太多,非常感谢大家帮助我,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黄华在2009年从悬崖上摔下山脚,致使十一、十二节脊椎受损,导致下肢瘫痪,于2018年搬迁到积善社区水厂安置房,刚搬到这里非常不习惯,生活态度也很消极,在社区干部以及周围群众的帮助下,慢慢开始转变,适应了新生活。

“以前我做为贫困户,享受到了很多国家政策,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现在做为一名社区干部,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社区的搬迁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梁彩萍从2018年7月搬迁到积善社区,于2019年9月选上积善社区工作人员,由一名搬迁群众到社区干部的转变,使她在工作中总是急人之所想、任劳任怨,为社区搬迁群众和妇女着想,帮助她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带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适应新生活,解决就业增加家庭经济收入。

做积善之人

积善之人,做积善之事。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周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赋予了余庆县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让善文化在余庆县薪火相传、广为传播。

(实习记者 杨正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善,体现在余庆的每一个角落。在我的身旁是余庆河滨公园好人榜,好人榜共分为九块,这其中一块是我身旁的“退休干部余祖堂,助学情怀”。余祖堂退休后,自发发起民间助学工程,十年来,共筹集物资一百余万元,使四百多名特困生重返校园。这九块好人榜不仅诉说余庆好人好事儿,更是树立起余庆之善,余庆之美。)

(全媒体记者 苏泳源 实习记者 杨正银)

监制:贺春雨

总编:徐启俊

审核:陈 金 杨 菲 穆明飞

编审: 陈晓兰周 磊

编辑:苏泳源

#扶贫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