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对外战争的失败,在我国历史上可谓是鼎鼎有名。这不仅是因为它屡战屡败的实际情况,更多的是是因为它在拥有足够的实力下却表现出强烈的怯战情绪,以至于一直奉行令人感到相当不忿的对外政策。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统治者本身的能力问题外,也是因为当时宋朝内部军政的腐败问题也已经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极大降低了宋朝军队的战斗力。
在赵匡胤看来,唐朝之所以会形成藩镇割据势力尾大不掉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就是给予了武将太多权力,导致他们形成了拥兵自重的实力。
因此,赵匡胤在建立宋朝后就于军事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其目的就是为了削弱武将,甚至导致形成宋朝“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的局面。
同时,由于赵匡胤本人是兵变夺权,这使其对武将的忌惮之心再度加重,并专门制定了“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就这样,武将们不仅在实际权力上大受限制,在思想层面也成了很难得到重视的群体。
就算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宋朝皇帝们还要求在外作战的将士们把战场上的信息及时传递回来,并且按照他们自己的命令来安排战术。武将们在这种行动受到极大束缚的情况下,除了部分敢于抗命或者才华出众之人,其余大多数都很难建功立业。
而为了继续把武将这一群体牢牢掌控在手中,皇帝在进行相关的官职任命时也有着强烈的个人情感偏向:“朕选擢将校 ,先取其循谨能御下者,武勇次之。”武将选拔的标准当中,作战勇猛竟然不是最重要的一项,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久而久之,许多没有实际能力却善于逢迎的人就充斥在整个武将阶层当中。他们没有对外作战的能力,谋取私利的本事倒很大。而其他良将无法建功立业、博取功名,又不喜巴结他人,政治地位自然也就越来越低。
低劣币驱逐良币之下,贪污腐败自然也就逐渐充斥在整个军队之中。不仅如此,部分将领如岳飞、杨业、狄青等人表现出相当优异的能力后,也会遭到迫害乃至死亡。至于说靠武将来收复失地、一统全国,这是绝大多数宋朝皇帝都没想过的事情。
虽然赵匡胤在即位之初就说“朕今抚养士卒,固不吝惜爵赏,若犯吾法,惟有剑耳!”,似乎好像是表达了自己想要以严苛的法律来治国的意愿。但在实际执行上,这却又是另一回事了。
对那些官职不高、没有特殊关系的人,赵匡胤自然是秉公执法,事情该怎么样就怎么样,绝不含糊;但对那些他颇为欣赏和重视的人,他却往往网开一面、格外开恩,甚至不仅不处罚,还对他们加官进爵,就差把随心所欲几个字写在脸上,带头将法令践踏在地上。
当时王全斌、王仁赡两人在平定后蜀后,不仅加害百姓、享乐淫欲,而且用计把投降的几万蜀军全部诛杀,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当时的被文武百官一致认定应该处以死刑。
但赵匡胤此时则显露出自己仁慈的一面, 对其既往不咎,而王仁赡则直到赵光义时都在得到重用,而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宋朝时期不胜繁多。这样一来,武将心中自然明白,自己犯没犯错其实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自己怎么能够讨得皇帝的欢心和信任,毕竟他才是最大的保护伞。
当法令成为一纸空文后,人们心中的敬畏感也就随之消失,做起事来就显得随心所欲许多。就算犯错,上下打点一番则相安无事。同时,前文已经说过,宋朝武将的选拔标准就是看是否足够听命于皇帝,作战能力如何倒是其次。
而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晋升的武将本身就已经获得皇帝喜爱,并且思想素质大多也较为低下,大权在握之下很容易就走上贪污腐败这条路。在大环境的驱使之下,很少有武将能够独善其身、保持清白,宋朝军政的腐败问题自然也就越来越严重。
事实上,宋朝本身的军事体制本身就并不合理。宋朝为了安置因意外事故而失去生计的流民,一直奉行将他们收纳进入军队当中的政策,冗兵现象也就此产生。这一政策导致宋朝的军队虽然数量巨大,但兵员素质低下,无法形成有效战斗力。
而且由于每一任将领在一个军队当中的任期不会太长,他们也无法同一个军队建立起牢固的联系,具体指挥作战时自然也不能做到如臂使指,进一步降低了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可以说,宋朝军队天生就有严重短板。
一个本身体制就相当混乱的军队,再摊上这么严重的军政腐败,宋朝的对外作战自然就进入接连失利的状态当中。除非是在如岳飞这般的名将指导下,宋朝军队才能暂时显现出无往不利的姿态。
但这种人基本又无法在宋朝政坛生存,他们注定只能如流星般一闪而过。将军的腐败、统治者的干预、纪律的混乱,种种因素都使本就素质低下的宋朝军队继续滑向深渊,“游嬉于廛市间 ,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做到保家卫国?
由于古代封建体制的弊端,军政腐败其实是一件无法避免的事情。但任何现象都需要限制在一个范围之内,否则就会损害国家根基。
很显然,由于宋朝自开国以来就存在着的原生问题,再加上历代皇帝的不作为或乱作为,使军政腐败这个问题愈演愈烈,已经完全无法为宋朝提供安全的保障。虽然宋朝也曾有过机会扭转这种局势,但它终究还是选择了听之任之,最终以溃败的形式消失在历史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