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拥堵”不仅是城市的顽疾,也给市民出行带来了隐形和显性成本。如何在数据时代下,用数据缓解交通拥堵。在11月22日开幕的2020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华为“城市智能体”给出了解决方案。
“到目前为止,我们在全国多个城市进行了合作布局,从目前的成效来看,道路通行率可以提高30%,更多的是提高了居民的出行体验感。”华为现场工作人员袁联琳向上游新闻(报料微信号:shangyounews)记者介绍。
▲11月22日,浙江乌镇,华为“智慧城市体”沙盘打造出一个拥有“数据大脑”的智慧城市。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摄影
在华为展台,一个融合政务、交通、医疗、居住等在内的城市沙盘成为展台的一大亮点。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基础设施、居民、企业、城市管理者以及基本主体产生的社会活动需求是城市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智能城市”则是通过技术水段,围绕城市需求,将技术与城市需求进行深度融合,从起床—出门—工作—办事—学习等不同场景出发,将科技与城市生活串联,最终打造一个智慧城市。
以解决“城市病”交通拥堵为例,“通过将车联网、物联网及无线通信等技术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实现车辆及驾驶人实时数据采集和大数据分析,从而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袁联琳介绍,实际上,在部分城市红绿灯配置的不合理,是导致堵车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AI协同云、大数据、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盯”住关键路口,增加配时时长,针对实时交通流量进行7×24小时精准调控,就提高道路“吞吐量”,缓解拥堵。同时,在交通出行早晚高峰时段,或者在出现交通事故时,“城市智能体”也能精准预测车辆的行车轨迹需求,结合AI根据车流量调整不同方向绿灯时长,迅速给疾行的救护车、消防车打开一条绿色通道。
“我们以深圳为样板,以数据驱动、A赋能,构建立体化、全链路城市交通治理体系,当前交付区域总体车均延误下降17.7%,总体平均旅行时间下降5.1%总体平均车速上升4.2%,居民出行获得感相比之前有显著提升。”袁联琳说。
同时,在医疗、政务、水务等方面,华为“城市智能体”也可以聚合联接、云、计算、AI、行业应用等数字技术,通过建设城市的“眼、脑、手、脉”全智能生命系统,提高城市运行能力。
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