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刘伯温与李善长:开国文臣谁第一?

2020-11-22新闻8

论明朝的开国文臣谁第一,这个问题在当时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必然是大明政府的一把手:左相国李善长。

李善长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李善长卷入胡惟庸案被杀,子孙全部被牵连,后继无人,因此其功业再也无人追溯。

而刘伯温,由于其没有卷入任何一宗大案,又由于其死具有悲剧性,更由于其子孙继承了诚意伯的爵位。因此,时间越往后,关于刘伯温神乎其神的传说就越多,刘伯温建立明朝的功劳也越来越大,这是典型的顾颉刚“古史累积学说”之范本。

到现在,甚至有人认为,论功劳,刘伯温才是真正的开国文臣第一。这是一种毫无依据的误解,论功勋,刘伯温是难以望李善长之项背的。

刘基《行书春兴八首诗卷》

定远人李善长从朱元璋起兵濠州,到进封濠州红军左副元帅,到成为吴国公,到成为吴王,到成为大明太祖皇帝,一直都是朱元璋的大管家,也是名副其实的文臣第一人,这个地位从来没有人动摇过,也没有人想过动摇。

他的地位不仅在文臣之中崇高,即使在那些飞扬跋扈的开国武将之中,也极受尊崇。李善长,从来没有收到过明初重武轻文的影响,他始终站在开国元勋的最顶层。

李善长,从始至终,都参与了朱明政权的顶层政治。

朱元璋

大元至正二十四年春正月,带头劝进朱元璋就吴王位的是李善长,朱元璋即吴王位之后封李善长为政府最高首脑右相国,其副手为开国武将第一的徐达,接下来的则是平章政事常遇春和俞通海,由此可见李善长之地位。

平定张士诚之后,朱元璋政权席卷天下之态势基本形成,无论是北边的元朝还是福建的陈友定,亦或是广东的何真,都已经无力再与朱元璋对抗。因此,朱元璋大肆论功行赏,这一次,一共封了三个国公:宣国公李善长,信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这一次,李善长在三位国公中依旧排名第一。

常遇春

公元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建国“大明”。封马氏为皇后,朱标为太子,奉册封之宝者,依旧是大明新政府的一把手:左相国李善长。

在明初是以“左”为尊的,这和元末的以“右”为尊恰恰相反,可能是由于朱元璋当初被小明王封为左副元帅,屈居右副元帅张天祐之下,让朱元璋一直耿耿于怀。

李善长的全称为: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中书左丞相、太子少师、宣国公李善长。

论尊,他是太子少师;

论贵,他是宣国公;

论权,他是中书左丞相。

而刘基,从投奔朱元璋开始,地位就一直非常尴尬,半为文人半为巫卜,一会儿让刘基看看星象,一会儿让刘基卜地,以此骗人骗己。这对于正统儒家出身的刘基来说,无异于优伶处之。而论文人,朱元璋有开国文人第一的宋濂,论巫卜,朱元璋更宠幸专业神棍铁冠子张中(见宋濂封敕而作的《张中传》),而至于谋略,其实就是一个“古史累计学说”的标准范本,年代越后,刘伯温的功劳越大。

朱元璋与刘伯温

人们之所以推崇刘伯温,是错以为朱元璋对其“称先生而不名”、赞之为“诸葛亮、王猛独能当之”是一种独享的荣誉。

其实,这种比作“诸葛亮、王猛”的比喻,朱元璋还批发给了很多人。例如后世名声不显的汪广洋,朱元璋同样称之为“汉之张子房、诸葛亮,独能当之”。

同样还是汪广洋,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文人封伯者两人,诚意伯刘基和忠勤伯汪广洋,此时刘基的称号及食禄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护军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以给终身,子孙不世袭。

而汪广洋则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护军、中书右丞忠勤伯,食禄三百六十石。

刘伯温食禄尚少汪广洋一百二十石,并且爵位不能世袭,含金量远小于汪广洋的“忠勤伯”。

因此,开国文臣之中,刘伯温与时任中书右丞的忠勤伯汪广洋都有不小的差距,更遑论“中书左丞相、进封韩国公、参军国事、食禄四千石”的李善长了。

#明朝#朱元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